——解构《一路繁花》等节目背后的“衰老剥削”产业链

一、综艺工业的“银发围猎”:从情怀滤镜到流量绞肉机
2025年开年,《一路繁花》以“老年版《花儿与少年》”的定位引爆舆论,却意外撕开了老年综艺的畸形生态。节目组将刘晓庆、倪萍等平均年龄62岁的明星塞入经费紧缩的旅行框架,用“低预算吃饭”“绿皮火车硬卧”等设定制造冲突,实则构建起一套“衰老奇观生产线”:
- 生理压迫:74岁的刘晓庆在高原缺氧状态下仍被要求承担领队职责,行李超重引发体力透支;蔡明因低血糖颤抖着寻找餐馆,节目组却以“保留真实感”为由拒绝医疗介入。
- 心理羞辱:唐国强在《这是我的西游》中被刻意安排记忆挑战,面对时代少年团成员名单频频出错,弹幕刷屏“老年痴呆实锤”;徐锦江在《一路成年》中因“嘤嘤怪”人设遭恶搞,硬汉形象被解构为消费素材。
- 代际剥削:节目组刻意制造年龄对立,如李小冉因“不适合当队长”被刘晓庆取代,人为激化矛盾;素人阿姨在《老有意思旅行社》中提出“献身父亲亲近练习”,将伦理关系异化为笑料。
这种将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等同于娱乐价值的逻辑,暴露了综艺工业的嗜血本质——用尊严换流量,以衰老造话题。
二、冲突叙事的伦理陷阱:当真实需求被剪辑成“狗血剧本”
《一路繁花》的舆情风暴揭示了老年综艺的致命伤:用戏剧冲突替代人文关怀。节目组通过三重手段操控叙事:
- 选择性剪辑:将刘晓庆与李小冉的消费观念分歧剪辑成“宫斗剧”,刻意忽略两人私下互助的真实片段;蔡明缺氧坚持录制的敬业表现,被简化为“作秀”素材。
- 议程设置:通过“领队争夺”“行李分配”等伪命题,将老年群体的真实诉求(如健康管理、代际尊重)置换为娱乐谈资。数据显示,节目正片有效播放时长中,冲突片段占比高达73%。
- 符号化消费:唐国强“B站二创救活角色”的发言被剪辑成“老年网盲”笑点,徐锦江的“嘤嘤怪”人设被制成表情包病毒传播。这种对老年特质的符号化解构,实质是文化暴力。
正如传播学者所言:“当节目组用‘真实’之名行‘剥削’之实时,老年综艺已沦为精神屠宰场。”
三、商业逻辑的全面胜利:从人文关怀到“银发ATM机”
老年综艺的狂欢背后,是赤裸裸的商业利益驱动:
- 广告植入的狂欢:向太在《一路繁花》中每集植入3款产品,从保健品到美妆品无缝衔接,被网友戏称“行走的广告牌”;节目组与旅行社合作,将老年嘉宾住宿差价转化为商业分成。
- 数据泡沫的制造:《这是我的西游》通过“唐国强认人失败”片段拉动优酷搜索量58%,证明“老龄化+审丑”仍是流量密码;《老有意思旅行社》素人阿姨的“献身提议”推动单期播放量破亿,验证了“越离谱越推流”的畸形逻辑。
- 人才断代的危机:真正有深度的老年题材(如《忘不了餐厅》)被挤压至边缘,而《花样爷爷》等节目仍在消费“爷爷奶奶卖萌”旧模式。某卫视制作人坦言:“拍老年人的真实生活没人看,拍他们出丑才能赚钱。”
这种将银发群体工具化的操作,正在摧毁综艺的社会价值。
四、破局之道:从“衰老奇观”到“生命叙事”的转型
要打破老年综艺的困局,需构建“尊严优先、价值共生”的新范式:
- 内容革新
- 学习《人间世》的医学人文视角,记录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真实生活,而非制造“老年痴呆”笑料;
- 开发“代际对话”深度企划,如让老年非遗传承人与Z世代创客合作,而非强行制造冲突。
- 技术赋能
- 运用AI技术为行动不便的嘉宾定制拍摄方案,如轮椅友好的移动拍摄车、智能手环实时监测健康数据;
- 建立“银发内容数据库”,收录老年群体真实生活影像,为创作提供真实素材。
- 价值重构
- 设立“银发综艺伦理委员会”,对涉及老年人的节目进行伦理审查;
- 推行“公益合作制”,要求节目组将部分收益投入老年公益项目,如建设无障碍旅行设施。
五、未来图景:让银发综艺回归“生命礼赞”
当《一路繁花》的豆瓣评分跌至4.1分,当网友发起“拒绝观看虐待老人综艺”联名请愿,市场正在用脚投票。老年综艺的出路,在于回归对生命本质的敬畏:
- 拒绝符号剥削:不再将白发、皱纹作为卖点,而是展现老年生活的多元可能——正如82岁的画家吴冠中在《笔墨春秋》中展现的创作激情;
- 重构代际关系:学习日本《初遣》纪录片,记录祖孙共同完成任务的成长,而非制造代际对立;
- 探索文化厚度:借鉴韩国《我独自生活》老年特辑,深入探讨退休规划、遗产管理等严肃议题。
结语:当我们消费老人时,也在消费未来的自己
《一路繁花》的争议绝非偶然,它折射出整个社会对老龄化议题的认知偏差。当节目组为制造笑点强迫老人吞下冷饭,当剪辑师为流量放大代际冲突,他们践踏的不仅是老年人的尊严,更是文明社会的底线。或许正如蔡明在缺氧时说的那句:“笑着爬完山,才能教会年轻人什么是坚持。”老年综艺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收割眼泪或笑声,而在于让每个世代都能看见生命完整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