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黄河之滨,七里河区图书馆门前已聚集起一群特殊的访客。他们有的坐着轮椅,有的在家属搀扶下缓步而行,但眼中闪烁的光芒同样炽热。2025年5月16日,在第35个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一场以"小愿大爱 筑梦金城"为主题的文化助残活动在此温情启幕,为这座西北重镇注入了别样的文明温度。

一、书页翻动处 残健共融时
上午九时许,图书馆多功能厅内座无虚席。七里河区朗诵协会会长张明远身着一袭藏青色中式立领衬衫,正声情并茂地演绎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经典片段。"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当这句饱含力量的话语回荡在大厅时,不少观众已悄然拭泪。张会长特意选用了《平凡的世界》《我与地坛》等兼具文学性与励志性的作品,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变化,让文字的力量直抵人心。
"以前总觉得文学离我很远,今天才发现书中藏着另一个广阔天地。"32岁的听障读者小王用手语比划着,他的母亲在一旁翻译道。为了让特殊群体更好参与,图书馆特别设置了手语同步翻译屏,并安排志愿者分发盲文版书籍。这种无障碍阅读环境的营造,恰似为残障人士打开了一扇通往精神世界的窗。
二、针线纳福时 匠心传非遗
如果说阅读分享是精神的盛宴,那么随后开展的非遗香包制作则是触觉的狂欢。省级非遗传承人王奶奶端坐中央,银发在灯光下泛着柔和光泽。"艾草要铺三层,针脚要像麦穗般紧密..."她一边示范,一边将装有朱砂、薰衣草的香囊分发给参与者。在她的指导下,年轻的自闭症患者小李第一次完整地完成了一针一线的缝合,当他举起那个歪歪扭扭却饱含心意的香包时,脸上绽放出纯粹的笑容。
活动现场特设的"无障碍工坊"令人耳目一新。加长的操作台、防滑垫、大字版说明书一应俱全,志愿者们穿梭其间提供贴心服务。58岁的肢障人士老周与邻座的老伙伴合作完成了一个双鱼戏珠香囊,他感慨道:"四十年来第一次和人这么近距离协作,这种感觉真好。"这些精心设计的细节,无声诉说着对特殊群体的尊重与关怀。
三、文明新图景 温暖润金城
据七里河区图书馆馆长赵琳介绍,本次活动筹备历时三个月,期间走访了辖区23个社区,收集到残障人士需求清单37项。最终确定的"阅读+非遗"模式,正是基于前期调研中发现的"文化参与度低""社交机会少"两大痛点。活动现场设置的"微心愿墙"上,贴满了五颜六色的便签:"想学智能手机摄影""希望有更多户外活动""期待盲文电影专场"...这些朴素的愿望,勾勒出特殊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活动成效远超预期。据统计,当天共有127人次参与,其中残障人士89人,志愿者38人。更令人欣喜的是,现场自发形成了多个互助小组,有听障读者主动教志愿者手语,肢障人士指导健全人制作香包。这种角色反转带来的不仅是技能传授,更是心灵层面的平等对话。
夕阳西下,参与者们手持自制香包合影留念。镜头定格的瞬间,有孩童天真的笑脸,有老人欣慰的目光,更有残健相携的身影。这场文化盛宴不仅传递了知识与技艺,更重要的是搭建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在黄河岸边生根发芽。
正如赵琳馆长所言:"我们做的不仅是服务,更是在播种希望。"当书香遇见匠心,当文明碰撞温情,这座城市正在书写新的温暖篇章。据悉,七里河区图书馆计划将此类活动常态化,未来还将推出"无障碍剧场""盲人读书会"等创新项目,持续点亮特殊群体的精神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