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永恒》首演:一堂穿越五十年的”文艺大思政课”在吉林开讲

三代汽车人故事搬上舞台 百年工运精神照亮新时代产业工人

5月8日晚的长春市工人文化宫,当大幕上最后一道车床火花熄灭,300余名观众自发起立鼓掌——吉林省职工"文艺大思政课"的开篇之作《匠心永恒》,用100分钟的话剧语言完成了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工业史诗叙事。这部以中国一汽发展为缩影的原创话剧,成为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之际最打动人心的"工人宣言"。

Featured Image

【舞台上的工业记忆】
话剧以"三次抉择"为叙事轴心,勾勒出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图谱:

  • 1960年代:农村青年李国梁与同伴们在"用手抠也要造出国产车"的誓言中,完成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蜕变
  • 1980年代:高考恢复与改革开放的双重冲击下,孙向东选择留守车间,方茹梅踏上求学路,两条轨迹同样精彩
  • 新时代:中德合资建厂时的技术博弈,最终以中国工匠自主创新实现反超

导演陈晓峰特别设计"沉浸式舞美":8米高的可旋转车床装置、真实档案影像投影、由200个齿轮组成的动态背景墙,让观众仿佛穿越到热火朝天的生产现场。当第二幕中老式冲压机"哐当"声响起时,现场多位老工人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

【思政课的艺术转化】
吉林省总工会宣传部部长张海明透露,这部剧历经18个月创作,主创团队采访了37位一汽劳模:"我们不要口号式的歌颂,而要展现机油味里的哲学。"这种创作理念体现在:

  • 细节张力:学徒工用搪瓷缸给师傅泡茶,杯底积着洗不掉的油渍
  • 冲突设计:德国工程师质疑中国工人"只会模仿",主角用改良的焊接工艺反击
  • 符号运用:贯穿全剧的"红旗车模",既是爱情信物,更象征产业报国信念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乔东评价:"它破解了传统思政教育'硬灌输'的难题,用淬火般的戏剧冲突让劳模精神可感可知。"

【文化季的匠心版图】
作为"百年工运 劳动华章"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匠心永恒》首演后还将开启省内巡演。与之配套的"劳动者艺术矩阵"正在形成:

  1. 非遗创新:满族新城戏《洒下一米阳光》将传统曲牌与高铁建设故事结合
  2. 地域表达:舞剧《人·参》用现代舞演绎采参匠人的生命观
  3. 跨界融合:交响音乐会引入工厂环境音采样,创造"工业交响诗"

长春市总工会同步启动"车间剧场"计划,组织文艺轻骑兵赴重点工程项目驻地演出。中车长客的焊接女工王丽娟看完演出后说:"那些争论'机器能否取代工匠'的台词,就是我们每天在思考的。"

【新时代的匠人答卷】
在首演谢幕环节,现实与舞台完成互文——20位来自一汽解放、长光卫星等企业的劳模代表被请上舞台,他们工装上的油渍与演员的戏服相映成趣。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究员张学军感慨:"这部剧给出了'何为工匠'的当代答案:父辈的坚守+我们的创新+年轻人的跨界。"

随着大幕缓缓闭合,剧场灯牌亮起"劳动创造幸福"的标语。这或许正是吉林省总工会期待的"涟漪效应"——当艺术的光束照进现实,那些机床旁的青春、图纸上的争论、流水线上的智慧,都将汇聚成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精神内燃机。据悉,该剧已收到北京、上海等地工人文化宫的巡演邀请,中国工人阶级的故事,正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回响。

相关内容

宗庆后家族遗产风波:从”民族企业家”到”私生子疑云”的人设崩塌
宗馥莉的沉默与宗泽后的喧嚣:一场豪门博弈背后的权力真相
《风与潮》:当金融战场成为谍战新前线,这部剧能否重塑国产谍战剧标杆?
《扫毒风暴》热播:段奕宏引领,48 岁左小青意外出圈
谐音碰瓷的流量密码:微短剧的侵权红线与法律雷区
《樱桃琥珀》:一场关于青春本质的温柔解构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