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文人相轻” 到 “文人相亲”:当代文化生态的反思​

若曹魏时期的曹丕穿越至当代,定会对他笔下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的论断产生动摇。在当下文化圈,“文人相亲” 的热潮取代了往日的互相轻慢,以一种近乎热烈的姿态席卷书画、文学等领域。然而,这看似和谐的表象之下,实则暗藏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

漫步于当代书画界的社交场域,各类书画群成为 “文人相亲” 的缩影。每当有人在群中分享作品,点赞与夸赞便如潮水般涌来。这些快速迸发的赞美,很多时候甚至未经过对作品的细致审视,便已脱口而出。不过,对于天南地北的书画爱好者而言,通过群聊交流作品、彼此鼓励,这种纯粹的互动带来热闹与快乐,倒也不失为一种美好的社交方式,其中流淌的友情,虽略显盲目,却也透着真诚。​

Featured Image

相较于书画群里单纯的社交互动,另一类 “文人相亲” 现象则更显复杂与微妙。在京城书画圈,文人之间的 “相亲相爱” 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生态。今日你为我的展览 “站台”,明日我为你的活动捧场,研讨会、媒体采访等场合中,文人之间的相互夸赞从未停歇。看着那些年逾古稀、行动不便的文人,奔波于各类活动,不禁让人疑惑:他们如此忙碌,究竟是为艺术追求,还是另有缘由?这般频繁的社交,又是否会挤占他们静心创作的时间?​

一些退休人士的 “华丽转身” 更是将这种 “文人相亲” 推向高潮。曾有报道,一位退休的 “电力一姐”,短短五年间摇身一变成为艺术家,其书画首展上,二百多位各界大咖齐聚 “站台”。现场热闹非凡,溢美之词层出不穷。有知名画家宣称自己的画作价值 450 万一平尺,却仍对其作品不吝赞美,称 “将东方美学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辞赋大家更是赋予作品超越艺术范畴的解读,称其 “融合了政治、科学、文化和宗教四大类信仰”。同样,一场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书法展,众多书画大家与社会名流纷纷到场,对参展作品的夸赞之词令人咋舌。有人甚至违背书画界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的常理,直言书家 “小字书法完善了古人笔法,超越了古人” ,这般过度的赞誉,早已脱离了艺术评价的客观范畴。​

这种 “文人相亲” 的盛景,不禁让人联想到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事。财主喜得贵子,宾客们纷纷送上祝福,有人说孩子长命百岁,有人说孩子将来做大官,这些祝福虽虚无,却也符合喜庆场合的氛围。唯有一人直言孩子将来会死,虽道出事实,却不合时宜。当下的 “文人相亲”,恰似前者的过度演绎,那些无节制的赞美,早已超出了正常的艺术交流与情感表达,沦为谄媚与利益交换的工具。​

曹丕所言的 “文人相轻”,是文化人囿于自身格局,以己之长轻他人之短,固守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的狭隘心态,这固然是文化发展的阻碍。但如今,“文人相亲”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维系关系、追逐利益,文化人抛弃了应有的风骨。正如鲁迅所批判的,若文人丧失原则,为了自保或私利,一味逢迎讨好,与丧失尊严之人又有何异?如此一来,文化的纯粹性与文人的独立性将荡然无存,文化圈的生态也将遭受破坏。​

在追求文化繁荣的当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 “文人相亲” 现象。文化人应坚守本心,在交流中保持理性与客观,既不陷入 “相轻” 的狭隘,也不迷失于 “相亲” 的虚妄。唯有如此,才能让文化真正回归本真,让文人重拾风骨,推动文化事业健康、长远地发展

相关内容

宗庆后家族遗产风波:从”民族企业家”到”私生子疑云”的人设崩塌
宗馥莉的沉默与宗泽后的喧嚣:一场豪门博弈背后的权力真相
《风与潮》:当金融战场成为谍战新前线,这部剧能否重塑国产谍战剧标杆?
《扫毒风暴》热播:段奕宏引领,48 岁左小青意外出圈
谐音碰瓷的流量密码:微短剧的侵权红线与法律雷区
《樱桃琥珀》:一场关于青春本质的温柔解构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