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北京某咖啡馆内,几位年轻人正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即将发售的限量版棉花娃娃。他们自称"娃妈""娃爹",手中的娃娃俨然成了生活中的重要伙伴。当80后、90后还在为催婚烦恼时,00后、10后已悄然构建起一个独特的"娃圈"亚文化社群,形成了一条从设计、生产到二手交易、改妆定制的完整产业链。

虚拟亲子:情感寄托的新载体
泡泡玛特的Labubu系列无疑是当前"娃圈"的顶流。前不久全球发售的"前方高能"系列引发抢购热潮,上市即售罄,产品溢价高达20倍,甚至带动泡泡玛特市值突破2300亿港元,超越奢侈品巨头开云集团。然而,泡泡玛特等潮玩公司只是"娃圈"的后来者。早在他们入局之前,"娃圈"文化已在小众群体中悄然生长。
大学生美雪是一名资深娃娃玩家,娃娃陪伴她近10年。"我是从小就喜欢娃娃,一开始玩可儿娃娃、叶罗丽娃娃,后来接触了棉花娃娃、BJD和MJD。"美雪介绍道。棉花娃娃起源于"饭圈",粉丝将娃娃做成偶像形象而闻名,如今多用于影视剧、动漫、游戏等IP周边,成为"娃圈"中的大众化产品。相比动辄数千元的BJD娃娃,棉花娃娃价格亲民,均价大多在几十元,联名款稍高,在100元至300元之间。
BJD娃娃则堪称"奢侈品"人偶,多由树脂制成,尺寸、形象多样,价格跨度从几百元到数万元不等,部分收藏品甚至可达数百万元。这些娃娃可更换假发、衣服、面妆等配件,催生了BJD妆师、手作娘太太等小众职业。"在圈子里,这些职业很挣钱,我们玩的真不是几岁小孩玩的普通玩具娃娃。"美雪强调。
拼手速与拼财力:入坑成本知多少
"娃圈"的购买渠道主要在线上,已形成多元购买模式。BJD和MJD娃娃多有正版娃社,玩家可在官网、淘宝购买或找代购。棉花娃娃多为饭制,制作周期长,玩家通常需等数月收货,主要在微店、淘宝以拼团形式销售。
然而,找到购买渠道并不意味着就能轻松拥有心仪的娃娃。官方的饥饿营销策略让"拼手速"成为关键。"通贩的现货可以直接买,限量的就要抢。"美雪感叹道,"比如rua娃吧和《长相思》联名的相柳娃娃真的很火,现在都绝版了,连裸娃余量都被抢完了!"
入坑两年的真真养的是棉花娃娃和BJD娃娃。"娃娃也有富养和穷养,养法因人而异。我的小孩基本1只都在1000块以上,娃圈里比较贵的那些,组下来得上万了。"真真表示,养娃不易,小众圈子的东西数量有限,纯靠"拼手速"。
产业链崛起:从设计到二手交易
"娃圈"作为一个独特且充满活力的消费领域,近年来吸引了众多参与者,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95后小华辞去工作后,在广东开了一家棉花娃娃定制工厂,主要生产大货和私生。"当时娃厂大货很好赚钱的,经常能接到千人团、万人团的大订单。"小华回忆道,"当时开娃厂稍微懂一点运营,手底下有几十号人,一年挣几百万很轻松。"
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娃厂大货的盈利优势逐渐消退。"现在一千个娃单价只能到35~40,几乎减少了一半。"小华分析道,"根本原因在于娃厂数量的持续增加,行业的进入者越来越多,大家把品质卷上去了,价格卷下来了。"
周边开发已成为游戏、潮玩、影视等公司业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些公司的崛起对个体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同时,传统的"娃妈拼团"模式也暴露出诸多弊端,尤其是娃妈卷钱跑路的现象,导致很多玩家更倾向于选择官方、可靠的购买渠道。
改娃师则是"娃圈"中另一个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职业。陆大侠成为一名全职改娃师已经七年,她明显感受到行业发展放缓。"我们刚刚入行的那几年才是爆发的时候,现在必须卷起来才能挣到钱。"陆大侠决定放慢脚步,专注做自己的作品。
情感寄托与社交需求
在"娃圈"赚钱,毛利率能高过茅台?数据显示,2026年中国潮玩市场规模将达1101亿元,其中"娃圈"贡献将超30%。这意味着每三个购买潮玩的用户里,就有一个人在无意识中成为"养娃大军"。
当买Labubu等潮玩娃娃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时,可能你不知道"养娃"文化,也不知道棉花娃娃、BJD、小布之间有什么不同,但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养娃"了。
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养娃"已超越了简单的消费行为,成为一种情感寄托和社交方式。"养娃的感觉有点像养小孩和宠物,可能因为我平时社交不多,家里也不让养宠物,未来也没有生小孩的想法吧。"真真觉得养娃的意义非常复杂,难以用言语表达出来。
还有不少热爱二次元的玩家们也表示,因喜欢的角色无法出现在现实世界里,所以同人娃娃等周边成为了自己与角色链接的载体。
不生娃的年轻人正在用另一种方式构建自己的亲子关系。在这个虚拟亲子世界里,他们找到了情感寄托、社交满足和个人表达的空间。"娃圈"文化的兴起,折射出当代年轻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也为我们观察社会变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