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补贴战下的餐饮困局:小店的挣扎与行业的泡沫

2025 年的夏天,深圳猪脚饭店主王丽的手机屏幕上,一串刺眼的数字正在改写她的生意逻辑:顾客支付 15 元,扣除包装费 2 元、技术服务费 1.44 元、配送费 3.78 元,再减去平台强制参与的满减补贴,最终实际收入定格在 - 0.22 元。这个负数订单像一枚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她和无数餐饮小店主的生活里,激起了持续数月的涟漪。

补贴狂欢:谁在受益?谁在承压?

7 月的外卖江湖,正被一场前所未有的补贴大战搅动得波涛汹涌。京东 "百亿补贴" 率先砸向餐饮市场,美团紧急启动 "防守反击",饿了么联合淘宝闪购推出 "零元购"—— 消费者用 3.8 元能买到 18 个饺子,花 1.93 元能拿下一份鸡腿饭,连骑手舒欣都忍不住感慨:"奶茶比矿泉水还便宜。"

Featured Image

骑手群体无疑是这场狂欢的直接受益者。舒欣的乐跑团队从 80 人扩张到 90 多人,每日送单量激增 30%,"满 5 单奖 88 元" 的弹窗不断跳出,有人一天能多赚几百元。但在深圳南山区的猪脚饭小店里,王丽正对着后台数据发呆:京东外卖日单量从 200 单跌至 80 单,每单利润从 18 元缩水到 7 元,曾经占营收三分之二的美团订单,如今被 "25 减 20" 的连锁品牌券挤压得只剩 60 单。

上海蛋饼店主陈景的遭遇更具戏剧性。她的两家黄金地段门店,堂食客流腰斩,外卖单量却暴涨 50%。但那些 "2 元买 5 个鸡蛋" 的订单让她头皮发麻:算上包装费和平台抽成,每单亏损 3 元。为了不被差评淹没,她每天提前煮好白煮蛋专供外卖,"炉子转着至少看着像生意好,不然更没人来。"

倾斜的天平:连锁与小店的生存温差

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不是公平的较量。王丽发现,平台的补贴像 "定向雨"—— 连锁品牌农耕记能拿到 "25 减 20" 的大额券,平台承担 80% 补贴;而她的猪脚饭永远只有 "20 减 5",且需自掏腰包承担 70%。"连锁有几百家店,一天能冲几十万单,我的店撑死 200 单,平台要的是数据,不是我们的死活。"

数据印证了她的直觉。美团 7 月 13 日宣布零售日单破 1.5 亿,饿了么联合淘宝闪购次日称日单超 8000 万,但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小店被迫的 "自杀式参与"。陈景的招牌双蛋饼定价 17.8 元,扣除平台抽成、配送费和 8.65 元商家补贴后,实际到手仅 7.5 元 —— 线下卖 13 元能赚 6.5 元,线上卖 17.8 元倒赔成本。

更让小店主绝望的是 "价格锁定"。咖啡店店主黄薇想调高售价止损,系统却提示 "关键商品价格修改权限已被锁定"。她看着后台 "预计收入 0 元" 的订单欲哭无泪:顾客支付 5 元,包装费 2 元,技术服务费 1.44 元,配送费 3.78 元,"每卖一单都在贴钱,连定价权都没了。"

与之相对的,是连锁品牌的 "特权"。上海一家蜜雪冰城的店长透露,平台直接与总部谈判,一杯奶茶平台补 8 元,门店只需执行;东南亚连锁餐厅的外卖单量涨了 30%,因总公司与平台达成补贴协议,"线上低价算投流,能转化线下客流。"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胡博的分析一针见血:"平台用补贴锁定品牌商家,再用流量控制权倒逼小店跟进。消费者冲品牌折扣来,小店却成了陪跑的分母。"

失控的代价:从食材降级到行业生态崩坏

价格战的副作用正在渗透产业链的每一环。河北承德回收餐饮设备的彬哥 7 月已收了 15 家店的灶具,其中 10 家是快餐小店,"半夜打电话来拉设备,大多是扛不住价格战,交不起房租。"

为了活下去,小店开始 "暗箱操作"。王丽发现,同行用猪皮替代猪脚,堂食用小油菜,外卖装便宜包菜;陈景见过同行的 "平台出餐标准表":低价平台的虾比堂食少 30%,"用户付得少,就配得差,不然怎么活?"

消费者也感受到了落差。白领李佳 7 月点的三份外卖,分量比之前少了近一半,"10 元买的炸鸡,吃着像放了三天的。" 她的点单频率从每周 5 次降到 2 次,"低价换不来好东西,不如去店里吃。"

骑手舒欣的 "红利" 也暗藏危机。订单暴增导致系统派单混乱,超时投诉率上涨 40%,"以前一天跑 30 单轻松赚 300,现在跑 50 单累成狗,到手也就多 100,还总被差评。"

7 月 18 日,市场监管总局约谈三大平台,要求理性竞争。此后 "零元购" 降温,但 "抽神券"" 大额满减 "仍在继续。王丽的猪脚饭依旧只有"20 减 5",陈景的蛋饼店日营业额还是停留在 1000 元,比战前少了 6000 元。

等待休战:泡沫退去后的行业拷问

这场战争里,似乎没有真正的赢家。平台烧钱换来了虚假繁荣,连锁品牌困在低价疲劳战,小店在亏损边缘挣扎,消费者尝过低价红利后,正失去对外卖的信任。

美团核心本地商业 CEO 王莆中坦言:"餐饮价格心智被打破,堂食秩序受影响,补贴不可持续。" 复旦大学刘学悦教授则指出:"烧钱筑不起护城河,只会挖陷阱。平台该把钱花在效率创新上,不是内卷。"

王丽最近让两个孩子留在店里帮忙,省下小时工工资。她每天算着账:如果补贴停了,老客户能回来多少?陈景开始拍抖音宣传堂食,"至少线下能卖 13 元,赚 6.5 元,踏实。"

这个夏天,硝烟渐散的外卖战场,留下的不仅是亏损的小店和疲惫的骑手,更是一个行业的深刻反思:当价格战成为常态,谁来守护餐饮的本质?当流量至上碾压品质,谁来为消费者的信任买单?

王丽望着店里墙上 "用心做好每碗饭" 的标语,忽然觉得很讽刺。她只想等补贴彻底退去,"那时还愿意来吃猪脚饭的,才是真客户。"

相关内容

当”坚强”成为枷锁:巴恩斯在镜头前的眼泪困局
新加坡男足选帅风波:60+名帅角逐背后的”亚洲足球地图”博弈
曼联夏窗锋线终现轮廓:双目标锁定沃特金斯&塞斯科 青训折戟暴露引援困局
米兰为赖因德斯送上 27 岁生日祝福:红黑记忆永存,新征程一帆风顺
铁塔下的斯拉夫壁垒:扎巴尔尼如何成为巴黎新防线的最后拼图
李玮锋的青训突围:从职业教练到”往上走”的筑梦人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