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乌鲁木齐秦剧院内掌声雷动。由乌鲁木齐秦剧团倾力演绎的经典秦腔《双官诰》在此上演,这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不仅重现了明代伦理故事的悲欢离合,更以戏曲为媒介,将“坚守”“感恩”与“家国情怀”的精神内核融入当代观众的心灵共鸣之中。

一、经典文本的现代演绎:当古装戏照进现实
《双官诰》的故事始于明代儒生薛子约的命运浮沉:因家宅不宁远走苏州,却因医术得缘入仕;家中三娘王春娥在误解与困顿中独力抚养幼子倚哥,最终成就“一门双官诰”的佳话。编剧在保留传统框架的基础上,通过细节强化了角色的心理层次——例如,王春娥发现养子倚哥偷情时的控诉,不仅是对不端行为的斥责,更暗含对家庭信任崩塌的痛心;而倚哥得知身世后的叛逆言辞,则被赋予了对当代亲子关系中“血缘与养育之恩”议题的隐喻。
导演在舞台调度上大胆创新,利用光影分割舞台空间:左侧投射明代街市的喧嚣浮华,右侧则以素雅布景呈现王春娥清贫却坚韧的日常生活。这种对比不仅强化了戏剧冲突,更隐喻了传统美德在物质浪潮中的孤岛效应,引发观众对当下价值观的反思。
二、唱腔设计的情绪密码:一声秦腔千般情
作为秦腔艺术的精髓,《双官诰》的声腔运用堪称教科书级的示范。饰演王春娥的演员王婷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每一句唱词都是情绪的容器。”剧中“三娘教子”经典桥段通过三种声腔转换勾勒人物心路历程:
- 怒斥时的“敏腔”:高亢激越的音调配合短促有力的吐字,如“小奴才出言真可恼,气的人五内似火烧”,将母亲被背叛后的愤怒具象化为听觉冲击;
- 劝导时的“彩腔”:旋律陡然舒缓,音色转为柔和,尤其在“儿啊你且听娘言”等拖腔处,旋律线如涟漪般起伏,传递出舐犊情深的温柔;
- 隐忍时的气声唱法:当倚哥冷言质问身世真相,王春娥的唱段突然放慢节奏,加入多处气口,沙哑的嗓音中混杂着哽咽,无需言语便让观众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撕裂感。
音乐设计团队特别引入交响乐元素烘托背景氛围,在薛子约衣锦还乡的高潮段落,板胡与弦乐齐鸣,传统戏曲器乐与现代编曲碰撞出恢弘气势,象征着正义与亲情的最终胜利。
三、舞台美学的双重隐喻:服饰与空间的叙事语言
舞美设计以“一桌二椅”的极简主义为基础,通过服饰色彩的渐变传递角色命运轨迹。王春娥的戏服从初登场的靛蓝布衫,到倚哥中状元时的绛紫披风,色调由沉郁转向华贵,暗合其从苦难走向荣耀的人生历程。而薛子约的官服则采用金银线刺绣的云纹图案,既彰显其御史威仪,又隐喻“达则兼济天下”的士人理想。
舞台空间同样暗藏玄机。背景墙上的动态水墨画随剧情流转:开场时的滔滔江水象征命运无常,教子场景切换为青竹劲松寓意坚韧品格,结局的旭日东升则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这种虚实相生的视觉语言,使古老的戏台成为连接古今的精神桥梁。
四、传统美德的当代解码:从家训到社会伦理
《双官诰》的价值远不止于一场视听盛宴。剧中王春娥坚守“贫贱不能移”的誓言,恰与当下社会弥漫的功利主义形成鲜明对照;薛倚哥从叛逆到幡然悔悟的成长弧光,为当代家庭教育提供了鲜活范本;而“双官诰”背后“忠孝两全”的命题,更触发了关于个人成就与家庭责任的深度思考。
在演出后的座谈会上,戏剧评论家李明指出:“《双官诰》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复刻经典的层面,而是通过艺术重构激活了传统伦理的现实意义。当王春娥说出‘人活一世,贵在心安’时,台下年轻观众的泪水说明了一切——有些价值观永远不会过时。”
五、戏曲振兴的西北实践:小剧团的大担当
作为地方院团,乌鲁木齐秦剧团近年来持续探索传统艺术的现代化转型路径。《双官诰》的制作过程中,团队大胆启用“老带新”模式:72岁的戏曲作曲家马德福指导青年乐手改良板胡演奏技法,35岁的编剧哈斯特尔将蒙汉双语元素融入念白设计。这种跨代际合作不仅保证了艺术纯正性,更为秦腔注入了新鲜血液。
团长张建军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双官诰》证明,地方戏曲完全可以在坚守本真的同时拥抱时代。接下来计划推出沉浸式戏曲体验馆,让观众穿上戏服参与互动,真正打破舞台与生活的界限。”
当最后一个音符在剧院上空回荡,这场持续两个半小时的艺术旅程画上了句点。但《双官诰》所承载的精神力量仍在延续——它提醒着我们,在追逐效率与流量的时代,依然需要这样的作品唤醒内心深处的温情与敬畏。或许正如剧中那句唱词所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传统戏曲的光芒,从未因岁月流逝而黯淡,反而在代代传承中愈发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