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22日,当代伦理学巨擘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溘然长逝,享年96岁。这位跨越二十世纪后半叶与二十一世纪初的思想巨匠,以其对现代性深刻的批判与德性伦理的复兴,重塑了当代伦理学的版图。他的离世不仅是哲学界的重大损失,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那个以尖锐批判现代性困境、寻求人类德性复兴为使命的思想时代。

麦金太尔的思想旅程始于对元伦理学的猛烈抨击。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他便以一系列著作向自摩尔以来的英美分析哲学传统发起挑战。这种批判并非简单的否定,而是建立在对西方道德哲学演变历史的深刻理解之上。麦金太尔敏锐地意识到,现代道德哲学陷入了严重的分裂:一方面是形式化的道德规则探讨,另一方面是对具体道德实践的忽视。他在《追寻美德》中写道:"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关于什么是正确行为的实质性问题已经被关于如何决定正确行为的程序性问题所取代。"这种诊断揭示了现代道德哲学的根本困境——它失去了对人类美好生活本质的追问能力。
《追寻美德》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文化诊断书。麦金太尔在这部作品中展开了对西方道德观念谱系的宏大叙事,从荷马史诗到中世纪神学,再到启蒙运动,他揭示了道德观念如何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而演变。尤为重要的是,他指出现代道德话语的根源在于亚里士多德主义传统的断裂。当现代性将道德简化为个人偏好的表达或功利计算的产物时,它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判断行为善恶的共同标准。麦金太尔通过历史分析表明,任何健全的道德体系都必须植根于特定的传统与实践之中,而这正是现代性所忽视的关键维度。
社群主义是麦金太尔思想的另一核心维度。与自由主义将个体视为先于社会的原子化存在不同,麦金太尔强调人的本质是"依赖性的理性动物"。他认为,人类的理性能力是在特定社群的传统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脱离了这些背景,理性就会沦为无源之水。这种观点直接挑战了现代政治哲学的基础假设,为理解人类社会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一书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麦金太尔在其中比较了不同传统对正义与合理性的理解,揭示了现代自由主义正义观的局限性与排他性。
麦金太尔对启蒙运动的批判尤其发人深省。他认为启蒙运动试图建立一种脱离传统与宗教基础的普遍理性道德,这一企图注定失败。因为任何道德体系若要获得权威性,就必须植根于具体的历史传统之中。这种批判不仅适用于启蒙理性,也适用于现代性整体——它试图创造一种脱离具体情境的普遍价值体系,却导致了道德相对主义与价值混乱。麦金太尔的这一洞见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愈发显得重要,当不同文化传统相遇时,如何避免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潭,同时又不陷入文化帝国主义的陷阱,仍是未解难题。
麦金太尔的思想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向。他不仅诊断现代性的病症,更提出了德性伦理的替代方案。在他看来,美德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在具体实践中培养的品质。通过参与特定社群的传统实践,个体能够发展出判断善恶的能力,并逐步实现人性的卓越。《依赖性的理性动物》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强调人类作为社会存在物的根本特性。麦金太尔的思想为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反思资源——在一个日益碎片化的世界中,如何重建共同的价值基础与道德共识?
在中国,麦金太尔的思想同样产生了深远影响。译林出版社引进的《追寻美德》第三版不仅新增了麦金太尔亲笔序言,还增补了全面梳理其学术生涯的导读,使中国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位思想巨匠的贡献。麦金太尔著作的引进与传播,促进了中国学界对西方伦理学传统的重新审视,也为中国自身的道德哲学建设提供了重要参照。在全球化背景下,麦金太尔关于传统、实践与德性的思考,对于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化、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麦金太尔的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他留下的思想遗产将继续照亮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探索之路。在一个技术理性主导、价值多元甚至混乱的时代,麦金太尔对德性伦理的坚持与对现代性的批判,犹如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反思现代生活的根本方向。他的思想提醒我们:真正的伦理学不能停留于抽象原则的探讨,而必须扎根于具体的历史传统与实践生活;人类的美好生活不是原子化个体的自我实现,而是在社群关系中的德性培养与共同成长。
当我们在数字时代面对前所未有的道德挑战时,麦金太尔的声音依然振聋发聩:没有传统的指引,没有社群的依托,没有德性的培养,人类将难以应对现代性的困境。这位伦理学巨匠的逝世让我们失去了一位深刻的批判者与建设者,但他的思想将继续启发后来者,在追寻美德的道路上不断前行。麦金太尔留下的最重要遗产或许正是这种追问本身——关于什么是美好生活,我们如何实现它,以及为何这一追问永远是人类精神的核心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