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黄桥镇,夏风初起,却已带着几分燥热。在泰兴黄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两支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文艺团队正经历着一场蜕变。南京师范大学陈乐副教授的手指在空气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指导着"馨雨艺术团"调整舞蹈动作;江苏省演艺集团国家一级演奏员李阳则在一旁耐心讲解着《采茶舞曲》的声部配合。这两支扎根乡土的文艺团队,因为"茉莉花开"轻骑兵志愿者的到来,正迎来前所未有的专业提升机遇。

馨雨艺术团的故事令人动容。这支2017年成立的团队,成员多为退休女性,平均年龄60岁,却已在全国村歌大赛中斩获二等奖。她们的原创舞蹈《年馒头》将黄桥地区过年蒸馒头的民俗融入舞蹈,用艺术语言讲述地方故事。团长季楠说:"我们想把黄桥的地方特色元素呈现出来,搬到舞台上。"这种文化自觉令人钦佩——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这些老年人没有选择安逸的退休生活,而是用艺术延续着对生活的热爱与表达。
然而,艺术之路从无坦途。尽管《年馒头》已获省级奖项,季楠仍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是业余的,还是想把节目框架和舞蹈技巧再提升一个档次。"这种不满足现状、追求卓越的精神,正是民间文艺最宝贵的品质。当陈乐副教授带来专业指导时,她不仅调整了舞蹈动作,更创新性地融入泰兴花鼓"颠三步"等非遗元素,使作品既保留了乡土特色又提升了艺术水准。季楠连用四个"更加"形容改进后的效果:"更加有活力,更加洋气,更加新颖,整体效果更加优美。"这种专业与民间的完美结合,正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写照。
与此同时,在另一间教室里,一场关于民族音乐的对话正在展开。"红歌民乐队"负责人朱华介绍,这支有着20年历史的乐团完全由自学成才的爱好者组成,最年长的成员已78岁。他们曾靠自学登上泰兴春晚舞台,却苦于缺乏专业指导。江苏省演艺集团国家一级演奏员李阳和何方方的到来,为他们打开了艺术新视野。两位老师不仅针对现有曲目进行技术指导,还特意编排了《红楼梦序曲》《葬花吟》等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新作品。朱华感慨:"大家都很开心,非常投入,效果很好。"
这两支团队的故事折射出中国基层文化建设的生动图景。黄桥镇米巷社区干部蒋浩透露,当地有23个群众文艺团体入驻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大多成员自学成才,亟需专业指导。"茉莉花开"轻骑兵志愿者的到来,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着这些民间文艺的种子。江苏省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组织的此类活动,不仅输送了专业资源,更搭建了城乡文化交流的桥梁,让高雅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也让民间智慧反哺专业创作。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这种现象反映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乡村文化并未消亡,而是以新的形式焕发生机。黄桥作为"民乐之乡",其群众文艺团队既传承着地方特色,又展现出与时俱进的创造力。陈乐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舞蹈,李阳为业余乐团编排经典曲目,都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典范。这种文化自觉与自信,正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艺术的力量在于连接人心。"茉莉花开"志愿者与黄桥文艺团队的互动,超越了简单的教学关系,形成了真正的艺术对话。季楠与陈乐互加微信约定后续指导,朱华对老师们连声道谢——这些细节展现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艺术情怀的共鸣。当78岁的老人和年轻专家一起探讨音乐时,年龄的界限消失了,只剩下对艺术的共同热爱。
站在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度审视,这样的文化帮扶具有深远意义。它不仅提升了群众文艺水平,更增强了乡村的文化自信。正如季楠所说:"老师也说了,好好打磨,跳上更大的舞台。"这种从地方走向全国的愿景,正是文化繁荣的生动体现。而"红歌民乐队"在专业指导下演绎《红楼梦》经典曲目时,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业余与专业之间的界限也在悄然消融。
黄桥镇的夏风依旧吹拂,但这里的文艺天空已更加明亮。"茉莉花开"轻骑兵的足迹或许会离开,但他们播下的艺术种子将在乡土中生根发芽。当专业力量遇见民间热情,当高雅艺术邂逅乡土情怀,产生的化学反应必将催生更多精彩的文化果实。这或许就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真谛——让艺术回归人民,让人民创造艺术,在双向奔赴中书写文化繁荣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