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云铸就时代印记:第十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江苏篇章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新四军纪念馆的玻璃幕墙上,这座承载着铁军精神的建筑正静静诉说着八十载峥嵘岁月;而在千里之外的南京,夫子庙的飞檐翘角与科技会馆的现代线条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跨越时空的建筑对话图景。2025年5月25日,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在京揭晓第十批100个建筑遗产名录,江苏省以5项入选的成绩再次证明其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的独特地位——这不仅是冰冷的数字统计,更是一部镌刻在砖石之间的江苏百年发展史。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里的红色记忆

Featured Image

在苏北平原的盐城市,新四军纪念馆如同一座巍峨的历史丰碑矗立在建军东路。这座由著名建筑师鲍家声设计的建筑群落,以其13,000平方米的恢弘体量和"品"字形布局,完美诠释了军事纪念建筑的庄严与力量。主馆区庄严肃穆的展陈空间、重建军部纪念塔直指苍穹的姿态、泰山庙旧址斑驳的青砖灰瓦,共同构成了一部立体的抗战史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馆在设计中巧妙融合了现代功能与传统意象——大跨度空间满足展览需求,而传统符号的运用则唤起人们对那段烽火岁月的集体记忆。这种"新旧交融"的设计理念,恰是20世纪中国建筑师面对传统与现代碰撞时的典型回应。

南京:多元共生的建筑样本

作为江苏省会,南京在第十批名录中独占四席,展现出首善之区特有的建筑多样性:

  • 励志社旧址的三座"品"字形宫殿式建筑,是民国时期"中西合璧"建筑美学的典范之作。范文照与赵深两位大师在设计中大胆采用中国传统屋顶形式承载现代功能需求,其宏大的空间尺度和精妙的布局规划,至今仍令建筑学界叹服。这组建筑见证了从民国政府到新中国多个重要历史时刻,其建筑本身已成为一部微缩的中国近现代政治史。
  • 南京夫子庙建筑群的修复工程则展现了另一种智慧——在尊重历史格局的基础上实现当代活化。80年代的重建工作没有简单复制明清样式,而是通过深入研究历史肌理,在保持"庙寺合一"传统特质的同时注入新的活力。这种既保护历史风貌又满足现代功能的做法,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 南京科技会馆体现了中国建筑师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创新探索。钟训正院士在设计中巧妙运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特性,通过精心设计的轴线与尺度关系,使建筑既融入城市环境又彰显自身特色。这座建于经济条件有限时期的作品,反而成就了中国式现代建筑的经典案例。
  • **中山陵孙科公馆(延晖宫)**的命运则折射出建筑遗产保护的多重维度。从杨廷宝1944年的精心设计,到许世友将军的居住使用,再到1992年的加建改造,这座小体量建筑承载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双重叙事。其保护过程提醒我们:建筑遗产的价值不仅在于物质实体,更在于其所凝结的历史记忆与情感联结。

遗产保护的时代意义

纵观这五处江苏建筑遗产,我们可以清晰看到20世纪中国建筑发展的三条主线:革命纪念建筑的宏大叙事(新四军纪念馆)、城市文化地标的多元探索(夫子庙)、现代主义建筑的本土实践(科技会馆)。这种多样性恰恰印证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独特价值——它们既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又超越时空限制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在《文物保护法》修订实施、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40周年的特殊年份,这批新晋遗产的公布具有特殊意义。它不仅是对过去建筑成就的肯定,更是对未来保护工作的指引。正如专家所言,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需要"阐释并展示"其内在价值——这既包括建筑本体的艺术与技术成就,也涵盖其所承载的社会记忆与时代精神。

当我们在新四军纪念馆感受铁军精神,在夫子庙体验古今交融,在科技会馆惊叹结构之美时,实际上是在与百年前的中国建筑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些凝结着智慧与汗水的建筑遗产,不仅是江苏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路上的精神路标。保护好它们,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传承好它们,就是延续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

相关内容

青春风暴席卷浦江:上海如何铸就中国篮球的未来?
世预赛焦点战前瞻:澳大利亚死磕日本,国足绝境求生,沙特巴林上演生死对决
小球市的逆袭:雷霆与步行者的总决赛能否书写NBA新篇章?
生物电场:昆山奥体中心的能量嬗变
芒种之败:中国女排的青春学费与淬火前夜
国足0-1印尼惨遭世预赛四连败 提前一轮无缘美加墨世界杯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