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榴杯”看网络文学的民族叙事新范式

当《泼刀行》以武侠笔触串联起红拳、秦腔、皮影等近百项非遗技艺,《守护蒙玛拉尔》用退伍军人的坚守勾勒出欧亚大通道的生命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部获奖作品,更是网络文学正在书写的民族叙事新范式。5月25日落幕的第四届石榴杯征文活动,以"籽籽同心字字传情"为主题,通过十部获奖作品的多元呈现,展现了网络文学作为"新大众文艺"在民族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价值与创新可能。

一、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转化

Featured Image

本届石榴杯获奖作品最显著的特色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诠释。《泼刀行》堪称典范——它将武侠叙事这一传统文学形式作为载体,巧妙融入近百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红拳的刚猛、秦腔的苍凉、皮影的灵动,在刀光剑影中构建出一个立体的文化空间。这种创作不是简单的元素堆砌,而是通过故事逻辑自然呈现文化符号,让读者在情节推进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志怪书》则展示了另一种创新路径:在古典志怪与仙侠修行的框架下,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现代阐释。作者既尊重传统志怪文学的美学特质,又注入当代价值观和叙事技巧,创造出既有古典韵味又具现代精神的作品。这种"传统的发明"(霍布斯鲍姆语)恰恰体现了网络文学作为新文艺形态的活力——它能够激活传统文化基因,使其在当代语境中获得新生。

二、民族叙事的多元面向

石榴杯获奖作品展现了民族叙事的丰富维度。《守护蒙玛拉尔》以新疆精伊霍铁路为背景,通过退伍军人的日常坚守,刻画了边疆建设者的精神图谱。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天街小风本身就是新疆复转军人,这种"在地性"写作赋予作品真实的力量。与之形成呼应的是《她攀山而上》,同样聚焦边疆题材,却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民族题材作品已突破简单的地域书写,呈现出"民族共同体"的叙事意识。《异度旅社》等科幻作品虽不以民族为显性主题,却通过多元文化元素的融合,隐喻了中华民族的包容性特质。正如阅文集团副总裁杨晨所言,将民族元素融入创作不仅能丰富作品内涵,更能激发读者的文化认同感,这正是网络文学参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创新方式。

三、IP转化与文化软实力构建

石榴杯的成功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层面,更在于其IP转化的产业链布局。自创办以来,历届获奖作品中已有20余部授权开发,涵盖影视、动画、游戏等多个领域。第三届获奖作品《我本无意成仙》的多业态开发,以及《神藏》《大讼师》等入藏大英图书馆的案例,都显示出网络文学作为文化输出载体的潜力。

天成嘉华文化传媒与阅文集团的合作计划尤其值得关注。他们试图打造从创意到衍生品的完整产业链,这种"文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作品商业价值,更能通过多元媒介传播民族文化。国家广电总局原巡视员李宗达的观察颇具洞见:近年来热播剧改编自网络文学的比例已超过50%,这意味着网络文学已成为传统影视创作的重要源泉。

四、创作生态的革新与挑战

石榴杯的成功折射出网络文学创作生态的深刻变革。肖惊鸿指出的"新型民族共识构建模式"——尊重差异又强化关联,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正是网络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关键特征。《泼刀行》作者对非遗的考据精神、《当代电影》主编皇甫宜川赞赏的"细节考古",都表明网文作家正在发展出独特的研究型创作方法。

这种创作生态也面临挑战。王铁志提到的"现实笔触融入新疆风土人情"固然可贵,但如何避免猎奇化或刻板印象仍是课题。李宗达坦言的"震撼"背后,或许也暗示着部分作品在艺术完成度上的不足。正如罗黎明所言,网络文学需要"深耕优质内容",在商业成功与艺术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

从石榴杯的获奖名单到专家讨论,我们看到网络文学正在重构民族叙事的边界。它既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刻,也不是对西方的模仿移植,而是在数字时代创造出的新型文化表达。《泼刀行》的刀光与《守护蒙玛拉尔》的铁轨,最终交汇成一条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文学丝路。这条路上,每个创作者都是播种者,而石榴杯正是那片孕育希望的沃土。

相关内容

青春风暴席卷浦江:上海如何铸就中国篮球的未来?
世预赛焦点战前瞻:澳大利亚死磕日本,国足绝境求生,沙特巴林上演生死对决
小球市的逆袭:雷霆与步行者的总决赛能否书写NBA新篇章?
生物电场:昆山奥体中心的能量嬗变
芒种之败:中国女排的青春学费与淬火前夜
国足0-1印尼惨遭世预赛四连败 提前一轮无缘美加墨世界杯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