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6日 | 太原电 随着太原市第十五中学体育馆内最后一声哨响,2025-2026全国青少年排球联赛山西赛区圆满落幕。这场历时五天的青春对决,不仅展现了山西青少年排球的蓬勃生机,更勾勒出体教融合战略在三晋大地生根发芽的生动图景。

一、巅峰对决:战术与意志的双重博弈
男子组决赛现场,太原十五中与四十八中的较量堪称经典。决胜局15:14的关键时刻,十五中主攻手王浩宇一记势大力沉的斜线扣杀,球速高达98公里/小时,直接洞穿对手防线。这支以"快变战术"著称的队伍,五战全胜仅失两局,其独创的"三二一"轮转体系——三名主攻轮番轰炸、二传精准调度、自由人铁壁防守,成为制胜法宝。主教练李锋透露:"我们每天进行两小时的多球训练,队员触球次数是常规训练的三倍。"
女子组争冠战中,太原二外与三实验中学鏖战至28:26。二外队长郭妍彤在局点时刻连续三次鱼跃救球,最终凭借副攻张雨欣的短平快绝杀锁定胜局。技术统计显示,这支平均身高1.82米的队伍拦网成功率高达43%,创下赛会纪录。其"高快结合"的打法,正折射出山西女排近年来注重身体素质和战术素养并重的培养方向。
二、人才沃土:体教融合的山西范式
作为全国首批体教融合试验区,山西在此次赛事中交出亮眼答卷。太原十五中排球社团创始人赵志刚指着一面贴满照片的荣誉墙感慨:"五年前社团成立时只有7个孩子,现在已有68名注册队员。"这所省级示范高中将排球纳入校本课程,实行"学业导师+专项教练"双轨制,近年向省队输送12名队员,其中3人入选国少队集训名单。
在孝义三中,我们看到更具创新的培养模式。该校与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共建"排球实验班",引入运动生理监测系统,通过实时采集心率、血氧等数据优化训练负荷。校长王立新展示了一组数据:实验班学生文化课平均分高出普通班15分,伤病率下降60%,"科学训练让孩子们明白,竞技体育不是野蛮生长"。
三、科技赋能:数字化助力选材育才
赛事期间,中国排协的"鹰眼"数据采集系统首次全面启用。每场比赛生成超过200组技术指标,从扣球角度、二传到位率到防守移动轨迹,构建出立体化的人才画像。山西省排协秘书长刘晓明透露:"山西赛区选手的助跑摸高、反应时等核心数据,已实时录入青少年人才数据库,未来将作为国字号梯队选拔的重要依据。"
在太原成成中学赛场边,一套由太原理工大学研发的"智能护膝"引发关注。这款内置压力传感器的装备,能实时监测运动员膝关节负荷,当数值超过安全阈值时自动预警。参与测试的队员李梦瑶说:"以前练拦网总担心受伤,现在可以更专注技术动作了。"
四、未来可期:三晋排球的新生力量
站在领奖台上的太原二外女排姑娘们,手捧奖杯时眼含热泪。她们的故事,是山西青少年排球发展的缩影——每天清晨6点的早训、文化课后加练的核心力量、假期赴福建漳州基地的集训,这些00后球员用30万次的触球量,铸就了赛场上的默契配合。
山西省体育局局长韩亮在闭幕式上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5000万元专项资金,在全省建设20个排球特色学校,打造"小学-初中-高中"三级培养体系。随着太原、大同、运城三大训练基地的改扩建,山西正朝着"中西部排球强省"的目标稳步迈进。
这场青春风暴留下的,不仅是奖杯与掌声。当小球员们在场馆墙壁写下"2032,我们奥运见"的誓言时,山西排球的未来已悄然播种。在这片曾经孕育出女排奥运冠军周苏红的土地上,新一代的排球梦想正在体教融合的春风中拔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