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技之道:在真实与虚构的钢丝上起舞

当中文版音乐剧《天生一对》的排练现场灯光亮起,导演刘天池的目光如炬,扫过每一位演员的脸庞。这部改编自儿童文学《两个小洛特》的作品,讲述了一对因父母离异而在不同环境下长大的双胞胎少女,用智慧让家庭破镜重圆的故事。在刘天池看来,这不仅是一部音乐剧,更是一次关于家庭、关于自我认知的艺术探索。"中文版《天生一对》最大的不同,就是用一种相互交错身份之后的故事线,来诠释对家庭的思考。"刘天池如是说。

刘天池的演艺生涯堪称辉煌。从《重案六组》到《活着》,她塑造的角色总是深入人心。然而,在聚光灯下的辉煌背后,是她对表演艺术的深刻理解:"对好演员来说,我觉得最大的技术就是太真不是艺,太假不是戏。"这句话道出了表演艺术的辩证法——演员需要在忘我与自我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

Featured Image

在排练现场,刘天池既是严师又是慈母。她坦言:"作为导演,责任会变多。我特别不希望对人严厉,但是导演有时偏偏必须这样。为的是作品最终不留遗憾。"这种"恩威并重"的导演风格,源于她对演员创作过程的理解——那是一个艰难的蜕变过程。她知道,演员需要在导演的引导下,既保持真实的自我感受,又要超越自我去诠释角色。

音乐剧《天生一对》的创作过程体现了刘天池的艺术追求。"遇见最好的自己"是她最重要的执导标准。这包含两个层面:情感上,我们渴望家庭圆满,但现实中这种圆满往往难以实现;心理上,在碎片化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迷失自我。刘天池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观众看到"圆满"的可能性,同时也能在角色的成长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在改编过程中,刘天池特意调整了台词和人物关系,使其更符合当代家庭氛围。"我们期待生活是圆满的,同时也可以遇见最好的自己。这就是我的创作冲动吧。"这种对现代人心理需求的精准把握,使《天生一对》超越了传统音乐剧的框架,成为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艺术作品。

刘天池对演员天赋与技巧关系的见解同样发人深省。她认为,演员确实需要一定的外形条件和天生的感受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的理解力、分析力和思辨力。"做演员,会在外形上有一定要求。再有就是自己天生的感受能力,以及对生活的洞察力。"这些天赋如同种子,而技巧训练则是培育种子的土壤。

在谈到演技锤炼时,刘天池强调了表演艺术的特殊性:"演员在舞台上,必须是一个操控情感的高手。这就需要进行训练。"她指出,普通人很难即兴表现出各种情绪,而演员必须通过训练达到这种能力。"对好演员来说,我觉得最大的技术就是太真不是艺,太假不是戏。"这句话揭示了表演的本质——演员要演绎的是作者笔下的生活,而不是自己的生活。

刘天池的导演理念和表演哲学,实际上回答了一个根本性的艺术问题: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在哪里?她的答案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演员需要完全沉浸在角色中(忘我),又要保持必要的自我意识(保留自我)。这种辩证关系正是表演艺术的魅力所在。

在当今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刘天池坚持的严谨创作态度显得尤为珍贵。她认为音乐剧"是在一种在探索过程中的艺术",需要遵循严谨的创作逻辑。"不是只要会唱会跳,你就可以很好地完成音乐剧。"这句话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需要全方位的素养和长期的积累。

《天生一对》的排练过程,也是刘天池艺术理念的实践场域。她与年轻演员的互动,既像老师又像朋友,既能敏锐捕捉演员的情绪变化,又能营造轻松的创作氛围。"我在排练厅要把控的'两严',就是既要保持创作的严谨性,又要让氛围不那么严肃。"这种平衡的艺术,正是刘天池导演风格的精髓。

回望刘天池的演艺与导演生涯,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对艺术充满敬畏的创作者。她用自己的实践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表演艺术——那是在真实与虚构之间走钢丝的技艺,是在忘我与自我之间寻找平衡的艺术,是在生活与戏剧之间架设桥梁的智慧。正如她所说:"演员要穿梭在忘我和自我保留之间,去孕育一个角色。所以就会比较难。"而正是这种难度,赋予了表演艺术永恒的魅力。

相关内容

青春风暴席卷浦江:上海如何铸就中国篮球的未来?
世预赛焦点战前瞻:澳大利亚死磕日本,国足绝境求生,沙特巴林上演生死对决
小球市的逆袭:雷霆与步行者的总决赛能否书写NBA新篇章?
生物电场:昆山奥体中心的能量嬗变
芒种之败:中国女排的青春学费与淬火前夜
国足0-1印尼惨遭世预赛四连败 提前一轮无缘美加墨世界杯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