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时代的文学突围:周梅森的”接地气”创作哲学

当电视剧《大博弈》以黑马姿态登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黄金时段时,无数观众被剧中那个卖老鼠药的厂长孙和平逗得忍俊不禁。这个充满烟火气的开场,不仅成为全剧的亮点,更折射出著名作家、编剧周梅森独特的创作哲学——让文学与现实深度对话,使艺术真正扎根于生活的土壤。

周梅森的创作生涯堪称一部当代中国社会的微观史。从建筑队小工到煤矿井下工人,从杂志社编辑到政府机关挂职,这位作家始终保持着与底层社会的紧密联系。正是这些丰富的人生阅历,赋予了他笔下人物血肉丰满的生命力。在《大博弈》中,我们看到的不是脸谱化的企业家形象,而是一个个有缺点、有挣扎、有梦想的真实个体。孙和平卖老鼠药的桥段看似荒诞,实则源自真实的企业家经历——那位在雅加达靠售卖老鼠药打开市场局面的企业家故事,被周梅森敏锐地捕捉并艺术化呈现。这种"说者随意,听者有心"的创作态度,正是他避免作品"悬浮"的关键。

Featured Image

当代文学与影视创作面临的最大困境莫过于"悬浮感"。许多作品脱离现实土壤,塑造的人物要么完美无缺,要么单一扁平,难以引起观众共鸣。周梅森对此有着清醒认知:"只有让观众感同身受,影视剧才能做到不'悬浮'。"他的解决方案简单而深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挂职徐州市政府秘书长的一年里,他近距离观察官场生态,了解体制内运作逻辑;在煤矿井下的亲身经历,让他对工人阶级的生活状态有了切肤体会。这些第一手素材成为他创作的宝贵财富,使他的作品既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又不失细腻的人文关怀。

周梅森的创作转型颇具启示意义。二十三岁出版第一部小说《沉沦的土地》时,他已展现出对煤矿生活的深刻理解;而四十三岁那年的政府挂职经历,则彻底改变了他的创作方向。从此,他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图景,创作出《人间正道》《人民的名义》等一系列反映当代中国变革的现实题材作品。这种转型不是简单的题材转换,而是创作理念的升华——从关注个体命运到思考民族前途,从记录生活片段到书写时代精神。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说:"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了,我们都是受益者和参与者。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这么强盛过,文艺工作者有必要、有义务为这个伟大时代留下记忆。"

在作家与编剧的双重身份间,周梅森保持着难得的清醒与坚持。"我只编自己的作品",这句看似固执的原则背后,是对艺术完整性的坚守。他将小说视为剧本的基础框架,在保留文学深度的同时,又充分发挥影视语言的优势。这种创作方式使他的作品既具有思想的厚度,又不失观赏的流畅性。《大博弈》中既有孙和平与钱萍之间微妙的情感互动,又有企业改制、市场竞争等宏大叙事,二者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多维的艺术世界。

周梅森的成功印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真正打动人心的艺术永远来自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却精神贫瘠的时代,他的创作实践为我们指明了一条突围之路——唯有扎根现实,才能超越现实;唯有理解普通人,才能讲述伟大的故事。当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像周梅森那样,放下身段走进生活的深处,中国文艺才能真正摆脱"悬浮"的困境,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展现独特的东方魅力。

从建筑小工到文学大家,从煤矿工人到编剧巨匠,周梅森用自己的人生轨迹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接地气"。他的作品不仅是娱乐产品,更是时代的见证与思考。在这个意义上,《大博弈》的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都在参与着民族记忆的建构,成为我们理解这个伟大变革时代的一把钥匙。

相关内容

青春风暴席卷浦江:上海如何铸就中国篮球的未来?
世预赛焦点战前瞻:澳大利亚死磕日本,国足绝境求生,沙特巴林上演生死对决
小球市的逆袭:雷霆与步行者的总决赛能否书写NBA新篇章?
生物电场:昆山奥体中心的能量嬗变
芒种之败:中国女排的青春学费与淬火前夜
国足0-1印尼惨遭世预赛四连败 提前一轮无缘美加墨世界杯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