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聚光灯到蒸笼:一位前爱豆的烟火人生

傍晚的杭州下沙大学城,暮色四合,车水马龙。一辆卖包子的小推车前,一位寸头金发的高挑青年正麻利地给顾客递上热气腾腾的包子。这一幕被路人拍下,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这位包子摊主不是别人,正是曾经参加过《青春有你》选秀节目的偶像徐炳超。

当"前爱豆卖包子"的新闻登上热搜时,许多人第一反应是质疑:这不过是又一场精心策划的炒作。但深入了解后才发现,这不过是一个年轻人放下明星光环,在烟火人间寻找真实自我的故事。

Featured Image

徐炳超的偶像生涯始于2019年的《青春有你》。那时的他,和众多练习生一样,怀揣着成为巨星的梦想,在舞台上挥洒汗水。节目播出后,他获得了不少关注,但和那些最终成团的成员相比,他的星途显得黯淡许多。随着新一批偶像的涌现,他的热度迅速消退,最终归于沉寂。

在偶像产业的金字塔结构中,能够站在顶端的永远只是少数。大多数练习生和出道艺人面临着相似的困境:短暂的曝光期后,便是漫长的等待与不确定。品牌方永远追逐最新的热点,粉丝的注意力也容易被新的面孔吸引。这种"出道即巅峰,然后迅速过气"的现象,是内娱偶像产业的常态。

面对事业的低谷,徐炳超没有选择继续在娱乐圈挣扎,而是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意外的决定——回家乡学做包子。这个选择背后,是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也是对自我的重新定位。"我想脚踏实地做好这件事情,"他说,"炒作、签新公司是完全不存在的,我可没钱买热搜。"

从舞台到厨房,从聚光灯到蒸笼,这种转变需要极大的勇气。徐炳超坦言,曾经有一段时间状态特别差,甚至不愿面对镜头和人群。那种从万众瞩目到无人问津的落差,让许多偶像难以承受。但正是在这样的低谷中,他找到了新的方向——用美食传递温暖。

学艺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徐炳超软磨硬泡,终于打动了一位不愿外传手艺的老师傅。"我答应他不在本地卖,可以去外地帮他卖,"他回忆道,"每天帮他包包子,师傅可能被我烦到了,就答应教我。"这种执着与诚意,最终让他掌握了这门手艺。

创业初期,徐炳超面临着种种困难。从买菜讲价到包子改良,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亲力亲为。但他乐在其中:"超市和市场不一样。市场里都是阿姨们自己种的菜,还可以讲讲价。我其实很会讲价,有一次在摊上站了一个小时,跟阿姨拼价钱。"这种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是他在娱乐圈从未体验过的。

更让他感动的是粉丝的理解与支持。当他第一次出摊时,许多曾经喜欢他的粉丝专程赶来,有的甚至从外地奔赴杭州。"有一位同学刚考完研,她妈妈开了600公里,从苏州到杭州,吃完包子就开车回去,"徐炳超哽咽道,"很感动,大家千里迢迢来看我,跟过去的我做一个告别,认识一个认真做包子的小人物。"

在这个过程中,徐炳超逐渐找回了生活的意义。"很久没有感受到这样的生活气息了,确实很棒,这可能是我理想中的生活,"他说。与家人共度的时光,与顾客真诚的交流,这些在娱乐圈难以获得的体验,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

徐炳超的故事并非个例。近年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偶像选择"退圈":董岩磊卖烧烤、蔡正杰做店员、吴承泽送外卖……这些选择背后,是对多元生活方式的尊重,也是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义。在流量至上的时代,能够放下光环,回归平凡,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智慧。

对于徐炳超的未来,我们或许可以期待更多可能性。正如他自己所说:"以后如果还有机会唱歌,我也非常愿意。我没有后悔过,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来面对生活。"这位曾经的爱豆,正在用另一种方式书写人生篇章——从聚光灯下的偶像,到烟火人间的包子师傅,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站在多高的舞台,而在于能否找到让自己发光发热的方式。

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徐炳超的选择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当一条路走不通时,不妨换个方向;当聚光灯熄灭时,生活的烟火气同样值得珍惜。无论是追逐梦想还是回归平凡,重要的是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真诚。正如徐炳超在成都欢乐谷麦田音乐节上支起包子摊时绽放的笑容——那是一种经历过风雨后依然明媚的阳光。

相关内容

青春风暴席卷浦江:上海如何铸就中国篮球的未来?
世预赛焦点战前瞻:澳大利亚死磕日本,国足绝境求生,沙特巴林上演生死对决
小球市的逆袭:雷霆与步行者的总决赛能否书写NBA新篇章?
生物电场:昆山奥体中心的能量嬗变
芒种之败:中国女排的青春学费与淬火前夜
国足0-1印尼惨遭世预赛四连败 提前一轮无缘美加墨世界杯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