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首尔,第 30 届 LG 杯世界棋王战 16 强对阵名单揭晓,韩国棋院的对局室里弥漫着复杂的气息 —— 当申真谞与朴廷桓的名字出现在对阵表上时,这场本该是「世界大赛」的赛事,却因中国棋手的集体缺席,沦为韩国围棋的「独角戏」。10 名韩国棋手争夺 8 强席位的盛况,既是韩国棋界的「内战狂欢」,也折射出世界围棋格局的深层变革。

一、「韩流盛宴」的背后:中国棋手的集体缺席之谜
(1)「断代危机」的显性爆发
本届 LG 杯中国棋手无人晋级 16 强,创下近十年最差战绩:
- 数据透视:2015-2020 年,中国棋手平均每届 LG 杯晋级 16 强人数为 8.2 人,2023 年骤降至 3 人,2025 年剃光头;
- 年龄断层:参赛的中国棋手中,90 后占比 67%,00 后仅 2 人(王星昊、屠晓宇),而韩国 00 后晋级者达 4 人(申真谞、金明训等);
- 心理瓶颈:柯洁在赛前采访中坦言:「面对韩国 AI 训练体系,我们的传统青训显得力不从心。」
(2)「AI 革命」的代际碾压
韩国棋界的「AI 先行策略」展现成效:
- 训练体系:韩国棋院与 DeepMind 合作开发「石子旋风 4.0」,为棋手提供「定制化复盘报告」,申真谞的「AI 吻合度」已达 91%;
- 数据积累:韩国建立「百万级棋谱数据库」,覆盖从业余到职业的全维度对局,00 后棋手可通过 VR 设备沉浸式学习「申真谞定式」;
- 赛事创新:韩国「KB 国民银行围棋联赛」引入「人机混双赛制」,迫使棋手适应「AI 思维」,中国围甲联赛同类改革晚两年启动。
(3)「文化惯性」的隐性阻力
中国围棋的「传统路径依赖」问题凸显:
- 师徒制困境:聂卫平道场仍沿用「师傅带徒弟」模式,而韩国「AI 道场」已实现「千人千面」的算法定制训练;
- 赛事负荷:中国棋手年平均参赛量达 45 场(韩国 28 场),过度商业化导致「疲劳应战」,柯洁近三年世界大赛胜率下降 18%;
- 舆论压力:国内媒体对「外战失利」的苛刻批评(如「LG 杯变韩国内战」的嘲讽),加剧了棋手的心理负担。
二、焦点战解析:申真谞 vs 朴廷桓的「王权交接」
(1)「新老棋王」的历史对话
这场对决是韩国围棋「黄金一代」与「AI 世代」的分水岭:
- 朴廷桓的「最后的倔强」:作为 2010-2020 年的韩国领军者,朴廷桓的「治孤哲学」曾让李世石感叹「如同水银泻地」,但面对申真谞的「AI 流」,其「传统棋感」显得力不从心,近三年交手记录 1 胜 7 负;
- 申真谞的「碾压式崛起」:2000 年出生的他,13 岁定段、18 岁夺世界冠军,凭借「每手必争」的 AI 思维,将韩国棋手的「官子精度」提升至 0.1 目级别,被棋迷称为「行走的绝艺」;
- 数据预言:AI 预测系统显示,申真谞胜率 78%,但朴廷桓的「逆收三目」绝技仍有 22% 的翻盘可能,这场「78% 对 22%」的博弈,恰是传统与现代的最佳隐喻。
(2)「内战美学」的独特魅力
韩国棋手的内战展现出「精密计算」与「情感张力」的交织:
- 布局革命:申真谞的「AI 开局库」已收录 127 种变体,而朴廷桓坚持「秀策流」的古典布局,这种「127 对 1」的对抗极具象征意义;
- 中盘杀力:两人的「胜率波动曲线」如同过山车,申真谞擅长「闪电战」(前 50 手建立 15% 胜率优势),朴廷桓则精通「持久战」(后 100 手逆转率 34%);
- 礼仪之争:赛前握手时,申真谞的「职业化微笑」与朴廷桓的「长辈式颔首」形成对比,这种「AI 世代」与「传统世代」的肢体语言冲突,成为媒体焦点。
(3)「女将突围」的破圈希望
赛事中的两场「性别大战」引发关注:
- 仲邑菫 vs 许皓鋐:16 岁日本女将仲邑菫挑战中国台湾棋手,其「柔风快枪」打法曾击败依田纪基,被日本棋院视为「未来希望」;
- 崔精 vs 安国铉:韩国「女帝」崔精对阵男棋手,她的「布局欺骗术」让申真谞都曾吃亏,若获胜将创女子棋手 LG 杯最佳战绩。
三、世界棋坛的「韩流现象」:繁荣背后的隐忧
(1)「垄断危机」的双重效应
韩国围棋的强势引发「蝴蝶效应」:
- 市场萎缩:中国棋迷对「一边倒赛事」的关注度下降,LG 杯中国区收视率同比暴跌 42%,赞助商露出价值缩水;
- 技术保守:韩国棋院内部出现「夜郎主义」倾向,某元老称「世界围棋已进入韩国时代」,忽视了 AI 正在抹平国家差距的事实;
- 文化单一:当赛事沦为「韩国内战」,围棋的「世界语言」属性被削弱,越南、欧洲棋手的参与感降至冰点。
(2)「AI 平权」的破局可能
围棋的「去中心化」趋势正在显现:
- 东南亚崛起:越南棋手李泰贤(业余 7 段)在预选赛击败中国棋手,其「街头棋摊训练法」颠覆传统青训认知;
- 欧洲突破:法国棋手樊麾(曾与 AlphaGo 对战)开设「围棋电竞学院」,通过《围棋大师》游戏培养出「鼠标流」棋手;
- 性别革命:崔精、黑嘉嘉等女棋手的世界排名进入前 50,国际棋联计划 2026 年增设「男女混双世界杯」,打破性别壁垒。
(3)「赛事重构」的行业呼吁
面对「韩国一家独大」,国际棋联酝酿改革:
- 地域保护机制:要求世界大赛保留「外卡名额」(如非洲 1 席、拉美 1 席),避免沦为「中韩擂台」;
- 规则多元化:试验「蒙古规则」(无贴目)、「美国规则」(限时不限步),用差异化吸引多元文化参与;
- 科技赋能计划:推出「元宇宙围棋联赛」,棋手以数字分身参赛,观众可购买「虚拟棋谱 NFT」,预计 2026 年上线。
四、结语:当「世界大赛」变成「内战」,围棋该如何破局?
LG 杯的「韩国化」困境,本质是全球化与本土化冲突的缩影。围棋若想保持「世界第一智力运动」的地位,需要超越国籍的窠臼 —— 正如聂卫平在评论中所说:「当年我们盼着中韩对抗,如今更期待看到非洲棋手用独特思路下出『神之一手』。」或许,真正的世界大赛,应该像棋盘上的黑白棋子,在对立中孕育共生,在垄断中催生变革。
申真谞与朴廷桓的对局终会有胜负,但比胜负更重要的,是围棋能否在这场「韩流」中守住「世界」的灵魂。当柯洁在社交媒体写下「LG 杯只是逗号,中国围棋的破折号还很长」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棋手的不甘,更是整个棋界对多元未来的期待 —— 毕竟,只有当围棋超越了「国别之争」,才能真正成为人类智慧的共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