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传拓遇见现代水墨 在直隶总督署解码金石密码
在保定直隶总督署博物馆的古建筑群中,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对话正在上演。"契古传薪——赵梅、王伟光、汤洋金石三重奏艺术展"以40余件颖拓、全形拓等作品,构建起连接古代金石文化与当代艺术表达的桥梁。这场展览不仅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拓技艺的精髓,更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年轻学子触摸到历史的肌理。
解码金石:三位艺术家的技艺交响



展览现场,三位艺术家以不同维度诠释金石文化的魅力:
- 赵梅作为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以学术视角解析《颖拓魏曹望憘造像》中"以纸为媒,以墨为魂"的传拓哲学,揭示拓片背后北魏石刻的宗教艺术内涵
- 王伟光作为非遗传承人,演示全形拓《吉庆有余》中"三维转二维"的绝技,仅用墨色浓淡就再现青铜器立体纹样
- 汤洋则以画家身份突破传统,在《福禧》等作品中用水墨晕染技法让汉代画像石拓片与当代山水意境交融
这种"学术+技艺+艺术"的三重奏模式,让观众同时领略到金石文化的深度、精度与广度。保定理工学院艺术系学生李然感叹:"原来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可以这样解读,既是一段历史密码,也是一幅抽象画。"
触摸历史:年轻人与传拓的四步之缘
展厅中央的体验区成为最热闹的所在。在艺术家指导下,学生们亲历传拓完整工序:
- 喷水上纸:掌握"纸似雾中纱"的湿度临界点
- 鬃刷刷纸:让宣纸与器物纹样达成"负距离"接触
- 拓包蘸墨:体会"墨分五色"的层次控制
- 揭纸成拓:感受"拓夺天工"的瞬间魔法
"看似简单的捶拓动作,需要控制每分钟60次的稳定频率,"参与体验的王伟光解释道,"这既是手艺,更是心法。"现场许多学生将人生第一张拓片作品珍藏,这些带着墨香的宣纸,成为连接他们与传统文化的情感纽带。
破壁创新:当金石遇见当代水墨
展览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跨界"作品:
- 《青铜山水》系列将商周青铜器局部纹样置于水墨山水语境
- 《石上生花》在汉画像石拓片空隙处补绘当代花卉
- 《数字拓片》通过AR技术让静态拓片展示器物铸造过程
这些创新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汤洋表示:"就像古人用拓片保存金石,我们用当代语言保存拓片艺术的生命力。"策展人特别设计的"时空走廊",让观众在步行中直观感受从传统全形拓到数字艺术的演变历程。
活态传承:从博物馆到校园的接力
值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宣布启动"金石文化进校园"计划:
- 在保定理工学院设立传拓工作坊
- 开发基于AR技术的传拓教学系统
- 举办京津冀高校金石艺术巡回展
"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首先要让年轻人动起来,"博物馆馆长表示。这场将持续至5月20日的展览,已吸引超过3000名观众参观,其中七成是高校学生。当00后大学生用手机扫描展签获取拓展信息时,古老的传拓技艺正以新的方式延续它的生命。
在展览留言簿上,一位观众写道:"这些拓片像是时光的复写纸,让我们得以临摹历史的笔迹。"而三位艺术家的三重奏证明:传统文化从未远离,它只是等待被这个时代重新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