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技艺碰撞现代美学 三代艺术家共绘漆画传承新图景

在蔡兵美术馆的展厅里,一幅幅闪烁着温润光泽的漆画作品正讲述着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故事。第四届"春申阡陌"闵行美术家协会漆画展近日启幕,这场以上海闵行为核心、汇聚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展览,不仅展现了漆画这门古老艺术的当代活力,更折射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创造性转化。
千年大漆的现代演绎
展厅中央,沈云云捐赠的《融青纪》吸引着观众驻足。这件作品以传统"彰髹"技法为基底,通过数十层漆料堆叠打磨,在墨色底漆上浮现出青绿山水般的肌理。令人意外的是,艺术家在漆层中嵌入了回收电路板的金属碎片,传统山水意境与电子元件形成奇妙对话。
"漆画最迷人的特质在于它的不可控性。"参展艺术家李默介绍,大漆在氧化过程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色泽变化,这种"漆性"正是创作的魅力所在。展览中,观众能看到多种创新尝试:
- 材料实验:将3D打印树脂骨架与传统漆器结合的作品《茧》
- 技法突破:运用现代喷涂技术呈现的渐变漆面《虹之间》
- 主题拓展:以都市天际线为灵感的《申城叠影》
从非遗名录到美育课堂
闵行区与漆画的渊源可追溯至清末民初。当地老艺人王阿婆回忆:"过去嫁女儿都要备漆器作嫁妆,我们叫'十里红妆'。"2013年,闵行漆画被列入上海市非遗名录,这项技艺迎来了新生。
在闵行区实验小学的漆画工作室里,五年级学生小林正专注地给葫芦形漆胚上色。"我们开发了儿童安全漆料,让孩子们从描金彩绘入门。"美术教师张雯介绍。目前全区已有12所中小学开设漆画课程,莘松中学的漆画社团更连续三年获得全国青少年艺术展演奖项。
这种传承模式形成了良性循环: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授课→优秀学员保送艺术院校→青年艺术家反哺社区教育。青年漆画家陈阳就是这一体系的受益者,他的作品《巷忆》用漆画再现了动迁前的闵行老街景致。
城乡交融的美学表达
展览策展人周颖指出:"闵行地处城乡结合部,这种独特的空间体验催生了漆画创作的地域特色。"
在参展作品中,可见三种鲜明的闵行印记:
- 工业记忆:作品《钢与漆》用漆面裂纹模拟老厂房的斑驳墙面
- 田园诗意:系列小品《阡陌》捕捉了城市化进程中残存的稻田光影
- 移民文化:《万家灯火》以漆层叠透表现动迁小区的万家灯火
特别设立的"漆语今声"展区,展示了数字技术与传统漆艺的碰撞。观众戴上AR眼镜,可以看到漆画中的春申君传说场景"活"起来,这种呈现方式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
非遗活化的闵行实践
闵行区文旅局负责人表示,当地正构建漆艺生态链:
- 上游:在马桥镇建立漆树种植基地
- 中游:设立3个非遗工坊进行创意研发
- 下游:通过美术馆、电商双渠道推广
这种模式已初见成效。数据显示,近三年闵行漆画相关产值年均增长23%,"漆艺体验"成为当地文旅新名片。展览期间举办的漆扇制作工作坊,50个名额上线即秒空。
"漆画就像上海这座城市,既有厚重的包浆,又不断生长出新的光泽。"艺术家沈云云说。当观众离开展厅时,每个人都可以在互动区用磁吸漆片拼贴属于自己的作品——这或许正是非遗传承最生动的隐喻:每个人都是传统的续写者。
展览信息
时间:即日起至6月15日
地点:蔡兵美术馆(闵行区伟业路881号)
特别活动:每周六下午有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漆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