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薪兼职,日结报酬,绑定银行卡就能轻松赚钱"—— 当这样极具诱惑性的广告出现在社交平台、小区公告栏时,不少人难免心动。然而,看似唾手可得的财富背后,实则隐藏着巨大的法律风险与社会危害。近日,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一起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案,为公众揭开了 "跑分" 兼职的黑色面纱。

2022 年 12 月,曹某某偶然得知一条 "赚钱捷径":只需下载指定软件并绑定银行卡,就能按转账流水获取高额佣金。尽管内心清楚这种行为可能涉及违法,但在利益诱惑下,他依然选择铤而走险。此后,曹某某每天只需在手机上轻点按钮,系统便会自动通过其银行卡进行资金转账,每次转账后,账户后台都会即时显示相应的好处费。这种看似轻松的 "工作",实则是在为网络犯罪活动提供支付结算帮助。
随着转账金额不断累积,曹某某逐渐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2023 年 11 月 6 日,当侦查机关发现大量涉网络赌博资金通过其账户转移时,曹某某最终落入法网。到案后,他如实供述了犯罪事实,但为时已晚。经调查,其名下银行卡涉及结算的涉赌资金高达 70 余万元,已达到法律规定的 "情节严重" 标准。2024 年 5 月,静安区法院依法判处曹某某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
案件办理过程中,检察官敏锐察觉到背后还存在其他涉案人员。通过细致审查手机数据、转账记录及对话录音,检察官发现曹某某是在李某某的介绍下参与 "跑分" 活动,二人不仅共同实施犯罪行为,还约定平分所得佣金。经过补充侦查,2025 年 3 月,李某某也被依法提起公诉,并同样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
所谓 "跑分",是犯罪分子为洗白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等违法所得,利用他人银行账户、第三方支付账号进行资金转移的犯罪手段。这些看似普通的转账操作,实则是在帮助犯罪分子掩盖资金来源,切断司法机关的侦查线索。从表面上看,参与者只是提供了自己的账户,甚至无需亲自操作转账,但实际上,他们已经成为犯罪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这类案件的频发,折射出部分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和侥幸心理作祟。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只要自己没有直接参与诈骗或赌博,仅仅提供账户不会构成犯罪。然而,根据《刑法》规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仍提供支付结算帮助的,将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论处。更严重的是,一旦涉案金额达到一定标准,犯罪嫌疑人不仅要面临刑事处罚,还将留下终身的犯罪记录,对个人征信、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随着电信网络犯罪手段不断升级,"跑分" 产业链也愈发成熟。犯罪团伙往往通过网络招聘、熟人介绍等方式,以高薪为诱饵吸引他人参与。他们利用受害者的贪念和法律盲区,精心设计话术,将违法犯罪行为包装成 "正规兼职"。更有甚者,通过技术手段对转账软件进行伪装,让参与者难以察觉异常。
面对这种新型犯罪,社会各界需共同发力。司法机关应加大打击力度,斩断犯罪链条;金融机构和支付平台要加强账户监管,及时识别异常交易;媒体和社区则应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对于广大群众而言,更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切勿因一时贪念触碰法律红线。记住:任何违背常理的 "轻松赚钱" 方式,都可能是精心设计的陷阱。
守护个人财产安全,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如果发现身边存在 "跑分" 线索,请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共同维护清朗的网络环境和健康的社会秩序。毕竟,在法律面前,没有所谓的 "轻松赚钱",只有违法必究的正义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