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壮阔征程中,有这样一群特殊而又坚强的身影,他们用不屈的意志书写人生华章;也有无数温暖的集体与个人,以大爱之心托举起生命的希望。5 月 16 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200 个集体、260 名个人获此殊荣,这不仅是对个体奋斗与奉献的褒奖,更是对全社会助残扶残精神的一次盛大礼赞,为 8500 万残疾人点亮了前行的灯塔。

一、自强之光:个体奋斗书写生命传奇
200 名 “全国自强模范”,200 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他们中,有失去双臂却用双脚弹奏出天籁之音的钢琴家,有用残缺的身躯在赛场上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的运动员,也有扎根乡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创业先锋。这些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残疾人,以 “千磨万击还坚劲” 的顽强意志,打破命运的枷锁,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绽放光芒。
来自云南山区的李华,自幼因小儿麻痹症导致下肢残疾。面对命运的不公,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用双手 “爬” 完了求学之路。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家乡,创办了残疾人职业培训学校,帮助数百名残疾青年掌握一技之长。“我深知残疾人求学就业的艰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更多像我一样的人打开一扇窗。” 李华的话语朴实而坚定,正是无数自强模范的缩影。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残疾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奋斗的起点,只要心怀梦想、不懈努力,同样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二、大爱无疆:集体力量构筑温暖港湾
200 个 “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是助残事业的中流砥柱。他们中,有致力于残疾人康复治疗的专业机构,有深耕残疾人教育领域的特殊学校,也有积极开发残疾人就业岗位的爱心企业。这些集体,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某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多年来专注于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中心的医护人员们不仅运用先进的医疗技术,更用爱心和耐心陪伴每一位患儿成长。他们创新康复模式,将康复训练与游戏、教育相结合,让枯燥的治疗变得生动有趣。在他们的努力下,许多原本被认为难以康复的患儿,如今已能独立行走、开口说话,重新拥抱生活的希望。又如,一家知名企业设立专门的残疾人就业车间,根据残疾人的身体状况和技能特长,量身定制工作岗位,并提供系统的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在这里,残疾人不仅实现了经济独立,更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尊严。
三、榜样力量:引领社会风尚的精神旗帜
表彰大会上,60 名 “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 同样熠熠生辉。他们中,有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为残疾人排忧解难的社区工作者;有潜心研究残疾人教育教学方法,为特殊儿童点亮心灯的特教老师;也有积极推动残疾人权益保障立法,为残疾人发声的法律工作者。他们用平凡的坚守和无私的奉献,诠释着对残疾人事业的无限热爱。
王老师是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从教 20 年来,她始终用爱心和智慧呵护着每一位特殊学生。面对智力障碍、自闭症等不同类型的学生,她因材施教,耐心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重重困难。“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星星,只要给予足够的关爱和引导,他们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王老师的话,道出了无数助残工作者的心声。这些先进个人,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残疾人前行的道路,也为全社会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四、时代使命: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 8500 万残疾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保障残疾人基本权益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此次表彰大会,既是对过去成绩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工作的动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为榜样,进一步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一方面,要加大对残疾人的扶持力度,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关爱服务体系,在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提供更加精准、更加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让平等、融合、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广大残疾人也要以自强模范为标杆,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残疾人事业是 “春天的事业”,它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也彰显着一个社会的文明高度。当自强的光芒与助残的大爱交相辉映,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扶残助残的行列中来,我们坚信,每一位残疾人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谱写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壮丽篇章,让 “春天的事业” 在祖国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