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峨眉山云雾缭绕,金顶佛光若隐若现。当第一缕晨曦穿透云层洒向十方普贤圣像时,35位坐着轮椅的特殊访客正在志愿者的托举下,缓缓登上海拔3077米的金顶观景台。这场持续两天的生命攀登,不仅丈量着峨眉山的巍峨高度,更见证着人性光辉的温度。在第35个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乐山市怒放生命残友协会精心策划的"圆梦之旅",让来自天南海北的残障人士完成了毕生夙愿,在佛国仙山间谱写了一曲震撼人心的生命礼赞。

一、跨越障碍的生命接力
清晨六点的成都双流机场,35位特殊乘客拖着行李箱陆续抵达。他们有的坐着电动轮椅,有的佩戴着智能假肢,还有的需要全程护理陪伴。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伤友中,最远的来自云南边陲,最近的也跨越了半个四川。协会工作人员提前半年就开始对接各地残联,筛选符合登高条件的参与者,并制定周密的应急预案。
当车队驶入峨眉山景区,接引殿前已聚集起浩荡的志愿者队伍。90余名志愿者中既有高校学生,也有企业白领,甚至还有专程请假前来的退休医护人员。他们提前接受过专业培训,掌握轮椅转运技巧与应急救护知识。在接引殿换乘索道时,志愿者们自发形成流水线作业:有人负责固定轮椅,有人协助系安全带,还有人全程护住乘客身体,确保整个过程平稳有序。
最具挑战性的路段出现在下索道后的150级台阶。这些垂直落差达数十米的石阶,曾是横亘在残障人士面前的天堑。但此刻,百余名志愿者组成"人链",采用抬、背、扶多种方式接力转运。青年志愿者小王单膝跪地托举轮椅底部,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女大学生小李与同伴配合默契,用特制绑带固定住乘坐电动轮椅的残友;就连路过的游客也自发加入,形成临时救援队。当最后一位残友成功登顶时,整个团队已连续奋战三个多小时。
二、云端之上的心灵对话
站在金顶之上,云海在脚下翻腾,十方普贤圣像熠熠生辉。来自上海的脊髓损伤患者李先生凝视着佛像,泪水模糊了视线:"十年前那场车祸后,我以为这辈子再也无法站得这么高。"他身旁,志愿者正小心调整着轮椅角度,确保每位残友都能直面佛光。阳光穿透云层洒在众人身上,构成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
在凌云山巅,35位残友与乐山大佛隔江相望。拄拐杖的赵女士轻抚佛脚石刻,回忆起二十年前在画册上初见大佛时的憧憬;坐着智能轮椅的程序员小陈,则用镜头记录下千年佛像与现代科技的奇妙相遇。景区特别安排的讲解员深入浅出地讲述大佛建造历史,让残友们触摸到了盛唐气象的温度。
夜幕降临时,佛禅院里传来阵阵诵经声。残友们围坐在一起分享感悟,有人谈起登山途中收获的善意,有人诉说着重获新生的喜悦。心理辅导专家适时介入,引导大家将感动转化为生活动力。协会负责人透露,后续还将建立线上互助社区,持续提供心理支持。
三、善意汇聚的人性之光
此次活动的背后,是多方力量的温暖接力。峨眉山景区不仅开辟绿色通道,还调集四十余名工作人员协助转运;乐山大佛管委会专门调整参观路线,确保轮椅通行无障碍;当地医院派出医疗队全程待命,配备急救药品与设备。更令人感动的是,沿途商铺主动提供休息场所,餐馆推出爱心套餐,连清洁工都主动帮忙清理坡道积雪。
志愿者们的付出同样令人动容。大学生小张连续工作十六小时,手指被轮椅扶手磨出血泡仍不肯休息;退役军人老周发挥体能优势,主动承担最艰巨的背负任务;更有夫妻档志愿者带着孩子同行,让下一代在实践中理解平等真谛。正如一位志愿者所说:"当我们托起他们的轮椅时,也托起了整个社会的温度。"
这场爱心行动引发强烈社会反响。微博话题#峨眉山上的轮椅印记#阅读量突破千万,网友纷纷留言致敬。多家媒体跟踪报道,将这份感动传递给更多人。更令人欣慰的是,已有企业主动联系协会,表示愿意赞助未来的助残活动,形成可持续的公益生态。
结语
当夕阳为峨眉山披上金纱,35位残友在志愿者簇拥下缓缓下山。他们的背影被拉得很长,在九十九道拐的石阶上投下坚毅的剪影。这场跨越山海的朝圣之旅,不仅让残障人士触摸到了心中的圣境,更让整个社会见证了生命的力量。正如乐山大佛千年来默默注视着众生,这份跨越障碍的善意也将永远流传,在更多人心中播撒希望的种子。或许正如一位参与者所言:"当我们学会互相托举,高山亦可化为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