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阳山,桃花虽已谢幕,但漫山遍野的桃林依旧生机盎然。在这片被桃香浸润的土地上,一场以"桃乡传情,自强筑梦"为主题的全国助残日活动,正以独特的方式续写着新时代的温情篇章。

一、文化赋能:桃乡沃土孕育新生机
清晨的桃文化残疾人之家广场上,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随着主持人清亮的声音响起,这场承载特殊意义的盛会正式启幕。与会者漫步于桃文化展馆,在讲解员生动的叙述中,仿佛穿越时空见证着阳山从传统农耕到文旅融合的蜕变历程。非遗工坊里,老匠人正手把手教授桃木雕刻技法,木屑纷飞间,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渐次成型。
"这些桃木制品承载着阳山人的智慧结晶。"阳山镇残联负责人指着展柜中的作品介绍道。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残疾人工艺师创作的桃核编织系列,细如发丝的桃核丝线在匠人指间翻飞,最终化作莲花、如意等吉祥图案。"去年我们孵化了12个残疾人创业项目,其中桃文化创意产品销售额突破300万元。"这份成绩单背后,是阳山镇探索"非遗+助残"模式的生动注脚。
二、生命礼赞:自强之声激荡人心
活动现场最动人的莫过于残疾人代表的故事分享。轮椅上的吴健身着藏青色中式立领衫,胸前的桃木雕刻徽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舞台灯光熄灭的那刻,我以为人生就此落幕。"这位曾活跃于文艺舞台的歌手,因意外受伤后毅然转向桃雕艺术。"最初连刻刀都握不稳,现在能完成直径30厘米的立体雕件。"他抚摸着展台上的《百子闹春》作品,眼眸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聋哑姐妹花潘虹、钱伟用手语演绎的《感恩的心》,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整齐划一的手势配合着灵动的表情,将无声世界的感恩之情传递得淋漓尽致。当吴健深情唱响《再度重相逢》时,悠扬的旋律与桃林清风交织,诉说着生命的不屈与绚烂。这些真实的故事,让在场观众深刻感受到残疾人超越自我的精神力量。
三、多元共建:助残模式创新升级
活动现场设置的互动体验区人头攒动。在专业指导下,参与者们尝试桃核雕刻、草木染等传统技艺。"原来看似简单的纹样需要如此精妙的刀工。"带着孩子参与的市民李女士感叹道。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拉近了公众与残疾人群体的距离,更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阳山镇司法所设立的咨询台前同样热闹非凡。"我们今年新增了残疾人权益保护专线,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工作人员介绍,该镇已形成"15分钟助残服务圈",涵盖康复训练、就业指导等八大功能模块。而阳山村民委员会展示的"微心愿"墙,则记录着上百条来自残疾人的生活需求,从辅助器具到技能培训,件件诉求正在逐步落实。
四、未来图景:融合发展开启新篇
展望未来,阳山镇残联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蓝图:依托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打造"桃乡助残产业园";开发残疾人专属研学路线,将非遗传承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建立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政策咨询、服务预约"一键通达"。更令人期待的是,计划中的"桃文化国际交流中心",将助力残疾人作品走向世界舞台。
"我们要让每位残疾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阳山镇党委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从桃木雕刻到电商直播,从田间劳作到文创设计,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正在这片热土上书写精彩人生。正如吴健在活动尾声所言:"我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见证。"
夕阳西下,桃林尽染金辉。这场充满温情的助残日活动落下帷幕,但阳山探索助残新路径的脚步永不停歇。在这里,桃花依旧年年盛开,而比春光更动人的,是残疾人绽放的生命之花,是全社会共同谱写的包容共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