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荣耀背后:从 2.9 亿到 80 万的温暖跨越
在成都青羊区一栋朴素的办公楼里,四川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正忙着整理最新的捐赠清单。就在不久前,他们刚刚捧回 "全国助残先进集体" 的奖牌 —— 这个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省级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用五年时间书写了一段公益传奇:累计募集款物 2.9 亿元,项目覆盖全省所有县区,直接服务涉残群体超 80 万人次。当理事长税益中翻开泛黄的工作日志,第一页写着的 "让每个生命都被温柔以待",正是这个团队的初心写照。
(一)数字里的温度
- 地域覆盖:从阿坝州海拔 3000 米的牧区到凉山州深山中的彝族村寨,21 个市州 183 个县区都留下基金会工作人员的足迹
- 人群画像:服务对象中,0-14 岁残疾儿童占 28%,重度残疾人占 41%,农村涉残群众占 65%
- 项目矩阵:形成 "五爱" 核心项目体系,涵盖康复救助、教育扶持、就业赋能、家庭支持、文化融合五大领域
二、精准助残:破解蜀地特殊群体帮扶难题
四川作为西部人口大省,残疾人总量达 622 万,居全国第三位,其中凉山州、阿坝州等地区因地理环境复杂,助残工作难度尤甚。基金会针对三大痛点展开精准施策:
(一)高原上的 "光明接力"
在阿坝州红原县,7 岁的藏族男孩扎西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因家庭贫困一直未接受治疗。基金会发起的 "爱目行动" 为他提供免费手术,如今小扎西已能清晰看见草原上的格桑花。针对川西北高原白内障高发问题,基金会联合华西医院建立 "流动手术车 + 基层筛查站" 模式,五年间为 1.2 万名藏族群众实施复明手术,筛查覆盖率从 30% 提升至 85%。
(二)大山里的 "造血工程"
凉山州昭觉县的彝族青年阿呷,因肢体残疾一度自卑封闭。基金会 "爱创计划" 为他提供彝族刺绣培训,并对接电商平台销售作品。如今阿呷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带动 20 名残障姐妹就业,月均收入超 4000 元。该项目在凉山州累计开展非遗技能培训 50 期,孵化残疾人创业项目 37 个,形成 "培训 - 孵化 - 销售" 闭环。
(三)家庭中的 "喘息服务"
成都青羊区的李阿姨,照顾重度脑瘫儿子已 20 年,繁重的护理工作让她患上严重腰椎疾病。基金会 "爱护计划" 为她提供每月 8 次专业护工上门服务,还组织心理疏导小组。"第一次睡了个整觉,感觉重新看见了希望。" 李阿姨的感慨,道出了全省 20 万重度残疾人家庭的心声。该项目通过 "政府购买 + 社会捐赠" 模式,累计为 1.5 万户家庭提供照护服务,照护者心理压力指数下降 42%。
三、创新驱动:构建可持续公益生态
在基金会的荣誉墙上,"五爱助残" 项目流程图格外醒目:
(一)爱星工程:点亮折翼天使的未来
- 精准筛查:联合卫健委开发 "残疾儿童早筛 AI 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新生儿体检数据,将孤独症、脑瘫等疾病发现时间提前至 6 月龄
- 融合教育:在成都、绵阳等地建设 10 所 "融合幼儿园",首创 "1+1+1" 模式(1 名特教老师 + 1 名普教老师 + 1 名志愿者),帮助 2000 名残疾儿童融入普通教育
(二)爱心续航:打造永不落幕的捐赠平台
- 区块链溯源:每笔捐赠均可通过 "川慈助残"APP 实时查看资金流向,如 100 元可购买一副假肢接受腔,500 元可资助一次脑瘫儿童康复训练
- 公益生态链:与四川航空合作推出 "助残里程捐赠",旅客可将里程积分兑换为康复器材;联合美团开展 "爱心商家计划",用户每笔消费捐出 0.1 元
(三)川渝协同:绘制助残同心圆
2023 年,基金会与重庆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签署《川渝助残一体化合作协议》:
- 资源共享:建立跨区域假肢适配中心,两地残疾人可异地申请辅助器具
- 项目共推:联合开展 "长江上游残疾人文化之旅",组织 200 名残障人士游览大足石刻、乐山大佛
- 人才共育:互派工作人员挂职锻炼,累计培养复合型助残人才 80 名
四、乡村振兴:从 "输血" 到 "共生" 的范式升级
在广元市苍溪县,基金会打造的 "残疾人乡村振兴示范园" 里,300 亩猕猴桃长势喜人。园区采用 "基金会 + 合作社 + 残疾人" 模式:基金会提供种苗和技术培训,合作社统一管理,残疾人通过土地入股、园区务工获得双重收益。2024 年,该园区产值达 500 万元,入股残疾人年均增收 2.8 万元。这种 "产业助残 + 生态农业 + 文旅融合" 的模式,已在全省复制推广 12 个示范项目。
更值得关注的是基金会的 "以购代捐" 创新:开发 "四川残疾人手作" 电商平台,上线彝族银饰、羌绣、藏香等 120 类产品,2024 年销售额突破 3000 万元。每个产品页面都附有生产者的故事,如阿坝州聋哑女孩卓玛的唐卡画作,让消费者在购买中完成爱心传递。
五、未来展望:编织更具韧性的助残网络
站在新的起点,基金会制定了 "十四五" 三大战略:
- 科技助残:投资 5000 万元建设 "西南残疾人数字服务中心",开发手语翻译 APP、智能居家护理系统等
- 人才强基:设立 "助残社工培养基金",五年内培养 1000 名专业助残社工,解决基层服务力量薄弱问题
- 国际交流: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合作开展康复技术培训,输出四川助残模式,目前已在老挝、尼泊尔启动试点项目
结语:公益不是单向度的给予,而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
在基金会的办公室,一面 "笑脸墙" 格外引人注目 —— 那是 80 万服务对象中部分人的合影:戴着助听器第一次听到妈妈声音的孩子、靠电商创业买了新房的青年、在融合学校交到朋友的自闭症少年…… 这些笑容,是对 "全国助残先进集体" 最生动的诠释。
当我们谈论公益时,谈论的不仅是数字和项目,更是每个个体被看见、被尊重、被赋能的可能。四川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用五年时间证明:真正的助残,是让残疾人从 "被帮助者" 变为 "发展参与者",是让助残事业从 "单点突破" 走向 "生态构建"。在川蜀大地上,这束温暖的助残之光,正照亮越来越多生命的前行之路,也为全国助残事业书写着充满希望的四川答卷。
数据见证
- 康复救助:为 5.6 万名残疾人提供假肢、助听器等辅助器具
- 教育扶持:资助 3.2 万名残疾儿童入学,特教学校覆盖率达 100%
- 就业促进:帮助 2.1 万名残疾人实现就业,人均年收入增长 187%
- 应急响应:在汶川地震、泸定地震等灾害中,紧急募集款物 6000 万元支援残障群体
从雪山到平原,从城市到乡村,每个细微的善意都在汇聚成改变的洪流。这或许就是公益的力量 —— 它未必光芒万丈,却始终温暖有光,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