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触目惊心:工业锈带沦为污染重灾区
在江西萍乡湘东区杨家田地块,曾经的工业厂区如今沦为触目惊心的 “垃圾王国”。航拍镜头下,成片的建筑垃圾如小山般堆积,破碎的混凝土块与钢筋裸露在外,工业固废随意倾倒形成黑色废渣带,生活垃圾散发的恶臭随风飘散,污水顺着土坡渗入地下。附近居民投诉称:“夏天不敢开窗,井水都有怪味,孩子路过都要捏着鼻子跑。”
据调查,这片地块面积约 200 亩,原属萍乡某钢铁厂旧址,企业搬迁后长期闲置。由于缺乏有效监管,这里逐渐成为非法倾倒的 “黑洞”—— 白天有渣土车频繁出入,夜晚更有不明车辆偷倒工业废料。生态环境部门初步检测显示,土壤中重金属铅、镉含量超标 3-5 倍,渗滤液 COD(化学需氧量)超标 10 倍以上,已对周边水体和农田构成威胁。
二、雷霆行动:联合调查组进驻背后的治理逻辑
事件经央视曝光后,萍乡市委市政府当晚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一场 “刀刃向内” 的治理风暴迅速展开:
(一)多部门联合调查组全面进驻
由生态环境、城管、住建、公安、纪检监察五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次日即进驻现场,采取 “三查三追” 工作法:
- 查源头:通过渣土车 GPS 轨迹、厂区监控录像,追溯非法倾倒主体,锁定 6 家涉嫌违规处置建筑垃圾的企业
- 查流程:倒查地块审批、监管台账,发现湘东区城管局曾三次接到投诉但未实质查处,存在监管缺位
- 查责任:纪检监察部门介入,对 3 名履职不力的基层干部启动问责程序
(二)立体式环境应急处置
与此同时,一场生态修复攻坚战同步展开:
- 物理隔离:调用 50 台工程机械对垃圾山进行分层清理,铺设防渗膜防止二次污染
- 分类处置:建筑垃圾分拣后用于路基填料,工业固废移送专业危废处理厂,生活垃圾压缩转运至焚烧厂
- 监测预警:在周边设置 10 个环境监测点,实时公布土壤、水质数据,回应公众关切
(三)全市域专项整治启动
萍乡市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开展为期三个月的 “三清三治” 专项行动:
- 清存量:全面排查全市 127 处废旧厂区、闲置地块,建立 “一处一档” 治理台账
- 控增量:实行建筑垃圾处置 “三联单” 制度(产生方 - 运输方 - 消纳方三方签字),接入智慧监管平台
- 治乱象:公安部门开展 “零点行动”,重点打击夜间偷倒行为,首日即查获非法倾倒车辆 11 台
三、深层反思:工业转型期的环境治理困局
杨家田地块的污染乱象,暴露出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深层矛盾:
(一)产业迭代与空间治理的失衡
作为百年工矿城市,萍乡累计产生工业固废超 2 亿吨,历年遗留的废旧厂区达 300 余处。“重产业升级、轻空间治理” 的惯性思维,导致部分地块成为监管真空地带。正如生态环境专家指出:“传统工业退出后的土地再利用,需要系统性的生态评估与规划,而非简单的‘一弃了之’。”
(二)多头管理与协同机制的缺失
事件中暴露出的监管漏洞尤为值得警惕:
- 职责交叉:建筑垃圾归城管部门,工业固废属生态环境部门,土地管理归自然资源部门,形成 “九龙治水” 局面
- 技术滞后:全市尚未建立建筑垃圾大数据监管平台,非法倾倒行为主要依赖群众举报,发现滞后
- 执法疲软:对非法倾倒的行政处罚最高仅 10 万元,远低于处置成本,导致企业 “宁愿认罚不愿合规”
(三)公众参与与监督机制的缺位
附近居民早在 2023 年就多次通过 12369 平台投诉,但问题始终未得到解决。“我们打了十几次电话,每次都说‘正在处理’,直到央视曝光才有人来。” 居民代表的话语中透着无奈。这反映出基层治理中 “唯上不唯下” 的倾向,以及公众环境权益保障机制的失灵。
四、破局之路:构建全链条环境治理体系
面对这场生态与信任的双重危机,萍乡市正以 “刮骨疗毒” 的决心重构治理体系:
(一)制度创新:建立环境治理 “河长制 + 田长制 + 厂长制”
将废旧厂区纳入特殊监管单元,由县级领导担任 “厂区长”,统筹生态修复、安全管控、产业导入等工作。同时出台《萍乡市工业固废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将非法倾倒最高处罚提升至 50 万元,并引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二)科技赋能:打造 “智慧固废” 监管平台
投资 2000 万元建设全市固废管理大数据中心,接入 3000 余台渣土车 GPS、200 处重点区域监控,运用 AI 视频分析技术自动识别非法倾倒行为。平台试运行一周内,已预警异常事件 23 起,处置效率提升 70%。
(三)产业重构:推动 “无废城市” 与城市更新融合
在杨家田地块治理现场,一份 “生态修复 + 产业重生” 方案正在编制:计划将地块分为三个功能区 —— 南部建设工业固废循环利用产业园,中部打造生态湿地公园,北部开发文创产业街区。“我们要把‘垃圾山’变成‘金山银山’,探索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新路径。” 萍乡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
(四)全民共治:建立 “环境哨兵” 长效机制
开通 “萍乡生态眼” 微信小程序,市民举报非法倾倒可获 50-500 元奖励,举报线索直接接入联合调查组。同时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违规处置固废的企业纳入失信名单,限制参与招投标。
五、结语:垃圾治理考验城市治理真功夫
从 “垃圾围城” 到 “生态重生”,萍乡的这场治理攻坚战,折射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共性难题。废旧厂区不该成为发展的 “疤痕”,而应是城市更新的 “支点”;环境污染治理不能只靠媒体曝光推动,而要建立 “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 的常态化机制。正如当地居民在整治现场所说:“我们不反对发展,但希望看到政府对环境问题的真担当、真作为。”
当工程机械的轰鸣逐渐平息,杨家田地块的黄土上已播下草种。或许,这场由 “垃圾山” 引发的治理革命,将成为萍乡重塑城市形象的新起点 —— 毕竟,衡量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高楼大厦的高度,更要看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以及修复生态裂痕的能力。
数据警示
- 我国每年产生建筑垃圾超 30 亿吨,综合利用率不足 60%
- 工业固废非法倾倒案件中,70% 发生在废旧厂区、废弃矿山等监管薄弱区域
- 公众环境投诉平均处理周期长达 15 天,超时办结率达 42%
垃圾治理的 “萍乡样本”,正在为全国同类城市提供镜鉴:唯有将生态治理纳入城市发展的 DNA,才能避免 “重蹈污染覆辙”,真正实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