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这片充满温情的土地上,有这样一支默默耕耘的公益力量——四川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当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将"全国助残先进集体"的桂冠授予这个省级机构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更是一个关于坚守与创新的温暖故事。作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省级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四川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用五年时间书写了一份充满人文关怀的助残答卷。

精准施策:构建全链条助残服务体系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偏远山村,听力障碍儿童小阿呷第一次戴上助听器的瞬间,世界清脆的鸟鸣声让她绽放出灿烂笑容。这个改变源于基金会"爱星工程"项目的实施。自2019年起,基金会创新构建"筛查—干预—康复—赋能"全链条服务体系,累计投入超3800万元,在全省建立12个区域性儿童康复中心,为7800余名残疾儿童提供精准康复服务。通过"互联网+康复"模式,偏远地区的特殊儿童也能享受到省级专家的远程指导。
在眉山市仁寿县,重残人士王建国的家庭因"爱护计划"迎来转机。基金会联合医疗机构为重度残疾人家庭照护者提供专业培训,建立喘息服务机制,累计培训家属护理人员5600人次。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既缓解了家庭照护压力,又提升了残疾人生活质量。数据显示,该项目已覆盖全省183个县区,惠及2.3万户重度残疾人家庭。
创新模式:激活社会助残新动能
在成都春熙路地铁站,一组以残疾运动员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吸引着往来人群的目光。这是基金会"益路同行"品牌传播计划的一部分。通过打造"公益+艺术""公益+科技"的创新模式,基金会联合本土设计师推出残疾人主题文创产品,开发助残公益小程序,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的传播矩阵。其中,"无声咖啡师"短视频在社交平台获得超5000万次播放,带动32家企业主动对接残疾人就业项目。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金会创新实施"造血式"助残模式。在阿坝州理县,基金会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帮助残疾农户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在达州市大竹县,扶持残疾人创办手工艺品合作社,产品远销海外。这些项目不仅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助残生态。据统计,涉农助残项目使参与残疾人家庭年均增收达1.2万元。
数字赋能:打造智慧助残新生态
走进基金会数字化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全省助残项目的运行数据。通过自主研发的"益路通"信息平台,基金会实现项目申报、资金监管、服务评估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这个平台不仅提高工作效率30%以上,更让捐赠人可以实时追踪善款使用情况。在新冠疫情期间,基金会依托该平台快速启动"云助残"计划,为居家隔离的残疾人提供线上康复指导和心理疏导服务。
在技术应用层面,基金会与高校合作开发残疾人辅助器具智能适配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辅具方案。在德阳市试点项目中,该系统使辅具适配准确率提升至92%,相关经验已被民政部纳入全国推广案例库。
长效发展:构建可持续助残生态圈
基金会的创新实践不仅体现在项目运作层面,更在于构建起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残疾人共同参与的助残生态圈。通过建立"公益创投"机制,基金会累计孵化培育本土助残社会组织47家;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的"助残贷"产品,已为132家残疾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发起的"公益合伙人"计划吸引超过20万市民参与志愿服务。
在人才建设方面,基金会设立助残公益人才培养基金,与四川大学共建社会工作实践基地,培养专业助残人才800余名。这些举措使助残服务从"输血式"救助向"造血式"发展转变,为残疾人事业的长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四川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正以更开阔的视野谋划未来。随着"十四五"规划的深入实施,基金会将持续深化"五爱"品牌建设,探索"数字助残"新路径,推动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正如理事长税益中所说:"我们不仅要帮助残疾人摆脱困境,更要让他们成为美好生活的创造者。"这份承诺,正在巴蜀大地上化作万千残疾人的幸福笑容,汇聚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温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