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金毓黻文集》首发式暨东北史学传承新篇章

2025年5月16日,长春迎来一场学术盛事——由长春出版社出版的《金毓黻文集》(全34卷)在第二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上正式首发。这部凝聚几代学人心血的巨著,不仅是对中国近代史学大家金毓黻毕生学术成果的系统梳理,更以全景式视角展现了东北史学的深厚积淀与当代传承。


学术巨匠的精神丰碑:金毓黻的学术人生

金毓黻(1887-1962),字静庵,是中国近代东北史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他生于辽宁辽阳,青年时期便以治学严谨闻名,一生跨越政学两界,却始终以学术为志业。正如其在日记中所言:“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金毓黻虽曾短暂涉足政坛,却始终将学术视为毕生追求。他在中国史学史、东北地方史、民族史及文献学等领域建树卓著,《中国史学史》《东北通史》《宋辽金史》等著作至今仍是学界圭臬。

Featured Image

金毓黻与吉林、长春的缘分尤为深厚。1921年至1928年间,他在此任职期间深入挖掘地方文献,主持编纂《长春县志》《辽阳县志》,并完成八卷本《辽东文献征略》。这段经历不仅为其学术研究奠定基础,更使吉林省成为他学术思想的重要实践地。正如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刘立新所言:“金先生的研究成果中,超过半数涉及东北边疆史,这些资料已成为我们研究的‘活水源头’。”


三十年磨一剑:文集编纂背后的学术坚守

《金毓黻文集》的出版历经三代学人接力。长春师范大学教授姜维公作为主编,回顾了编纂历程:“从资料搜集到校勘整理,我们始终秉持‘求真存实’的原则。”文集分为三大板块:著作编(6卷)系统收录其史学专著;论文编(3卷)涵盖197篇学术论文,按主题分类并附校勘记;日记编(25卷)则完整呈现《静晤室日记》手稿影印本及索引,其中1925年5月17日的日记尤为珍贵——这一天,金毓黻同时兼任长春电灯厂厂长与吉长道尹公署总务科长,展现其多元身份下的学术韧性。

长春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郑晓辉强调,文集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项目,不仅填补了东北史学文献的空白,更通过简体横排、新式标点等现代编辑手段,让经典著作焕发新生。例如,《东北通史》(上编)首次以规范学术体例呈现,成为研究东北古代文明的权威参考。


跨学科视野下的学术价值

《金毓黻文集》的学术价值远超地域局限。其著作涉及中国史学史、古文献学、考古学等多个领域,其中《渤海国志长编》首次系统考证了唐代东北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衰;《中国史》《宋辽金史》则开创了通史与断代史结合的研究范式。东北师范大学李德山教授评价:“金先生的研究打破了传统史学‘重中原轻边疆’的局限,为构建多民族统一史观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日记编的出版更具史料价值。169卷《静晤室日记》记录了金毓黻40年的治学生涯,既有对《永乐大典》等珍稀文献的考释,也有对时局变迁的深刻洞察。通化师范学院耿铁华教授指出:“这些日记不仅是个人学术轨迹的写照,更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图鉴。”


文化传承与区域发展的双重使命

首发式上,长春出版传媒集团向吉林省图书馆等五所机构捐赠文集,并展示了1929年金毓黻受聘为《长春县志》编纂委员的珍贵档案。这一细节折射出地方文化建设的深层意义——通过挖掘本土学术资源,推动区域文化认同。长春师范大学副校长宫炳成表示:“文集的出版标志着学校‘新文科’建设取得突破,未来将以东北史研究为纽带,促进跨学科融合。”

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郭义强则从行业视角强调:“《金毓黻文集》树立了学术出版的标杆,它证明深耕细作方能铸就传世之作。”这种对文化传承的坚守,恰如金毓黻在日记中所写:“学术如长河,唯积跬步方至千里。”


结语:让历史照亮未来

《金毓黻文集》的首发,不仅是对一位史学大家的致敬,更是对东北文化根脉的守护。从1925年金毓黻在长春开启地方志编纂,到2025年文集在长春首发,时空交叠间,历史与现实在此对话。这部皇皇巨著,既是对金毓黻“为往圣继绝学”精神的传承,亦为新时代东北振兴注入文化动能——正如首发式主题所言:“让历史的星光,照亮未来的征程。”

相关内容

青春风暴席卷浦江:上海如何铸就中国篮球的未来?
世预赛焦点战前瞻:澳大利亚死磕日本,国足绝境求生,沙特巴林上演生死对决
小球市的逆袭:雷霆与步行者的总决赛能否书写NBA新篇章?
生物电场:昆山奥体中心的能量嬗变
芒种之败:中国女排的青春学费与淬火前夜
国足0-1印尼惨遭世预赛四连败 提前一轮无缘美加墨世界杯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