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智”绘未来——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西安主会场活动侧记

当晨曦穿透千年古都的晨雾,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的朱红门扉缓缓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就此展开。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活动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在这座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奏响了文明互鉴的新乐章。

科技赋能:让文物在云端"活"起来

Featured Image

步入主会场,数字技术的浪潮扑面而来。全球首款AR全场景智慧导览系统"云观博"前人头攒动,观众只需轻触手机屏幕,便能将盛唐西市的繁华街景在掌心重现。商队驼铃穿越千年回响,胡姬旋舞的裙裾在AR特效中翩跹,科技与历史的交融让文物跳出展柜,化作可触摸、可交互的文化符号。

恒大文博研发的"AI互动问答"导览系统更掀起体验热潮。观众与虚拟讲解员展开趣味问答:"唐代三彩马的釉色为何呈现斑驳效果?""丝绸之路上的香料如何改变欧洲饮食文化?"AI系统不仅精准作答,还能根据观众兴趣生成个性化参观路线。这种"教育+娱乐"的创新模式,让历史知识以游戏化方式深入人心。

在文物科技保护展区,宏瑞文博集团的"文物库房一体化解决方案"令人耳目一新。恒温恒湿的智能展柜、三维扫描建档系统、预防性保护监测平台构成严密守护网。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青铜器锈蚀修复过程:"我们运用激光清洗技术,既能精准去除有害锈迹,又能保留历史痕迹。"这种"最小干预"理念,正是当代文物保护的核心准则。

文明对话:架起丝路文化新桥梁

开幕式上,六国博物馆签署的友好合作协议成为焦点。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阿夫拉西阿卜国家博物馆馆长艾尔金诺夫·卡里莫夫表示:"数字化合作让我们能共享粟特商队壁画的高清影像,为研究丝绸之路贸易网络提供新视角。"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则计划引入西安的数字化建档技术,为华人迁徙史研究注入科技力量。

这场签约仪式背后,是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友好联盟的持续扩容。从最初的12家成员发展到如今的73家,联盟不仅搭建起跨国展览的物理通道,更构建起数字资源共享平台。西安博物院院长特别展示了正在建设的"丝路数字博物馆":"我们正将敦煌壁画、波斯银器等珍宝进行三维建模,未来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漫游丝路文明长廊。"

教育突围:激活城市文化基因

在"博物馆未来"研讨会上,教育创新成为高频词。西安市教育局与博物馆联盟推出的"文博课程进校园"项目已覆盖全市200余所学校。莲湖区某小学教师分享案例:"孩子们通过AR复原唐代西市场景,在虚拟交易中理解'买东西'一词的由来,这种沉浸式学习效果远超课本。"

更值得关注的是博物馆与城市的深度融合。"地铁遇见博物馆"主题巡展将文博资源送至市民身边,钟楼站的《长安十二时辰》数字特展、大唐不夜城的《盛唐天街》光影秀,让文化遗产真正融入现代生活。西安市文旅局透露,年内还将推出"博物馆之夜"系列活动,开放夜间参观并配套文创市集,打造永不落幕的文化客厅。

未来图景:构建文化创新生态圈

活动闭幕式上发布的《西安倡议》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路径:到2027年建成区域性数字文博中心,实现全市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率超90%;培育百名"文博科技双栖人才";打造三条国际文物修复交流走廊。这些量化指标背后,是西安建设"博物馆之城"的雄心壮志。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博物馆正突破传统范式。正如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中心主任所言:"未来的博物馆应是文化中枢、创新实验室和社区纽带。"当青铜器的纹饰化作数字代码,当古老智慧碰撞前沿科技,这座千年古都正在书写文明传承的新篇章——这里既有守护初心的坚守,更不乏面向未来的锐意创新。

夜幕降临,大唐西市博物馆的灯光次第亮起,犹如点点繁星照亮丝路新途。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殿堂,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变革,在守正与创新中探寻文明永续发展的密码。

相关内容

青春风暴席卷浦江:上海如何铸就中国篮球的未来?
世预赛焦点战前瞻:澳大利亚死磕日本,国足绝境求生,沙特巴林上演生死对决
小球市的逆袭:雷霆与步行者的总决赛能否书写NBA新篇章?
生物电场:昆山奥体中心的能量嬗变
芒种之败:中国女排的青春学费与淬火前夜
国足0-1印尼惨遭世预赛四连败 提前一轮无缘美加墨世界杯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