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儿的漫漫长路上,如何让0 - 3岁的婴幼儿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等方面茁壮成长,是每一位养育人都极为关注的课题。别担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3岁以下婴幼儿健康养育照护指南(试行)》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究这份官方养娃指南,为宝宝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定期健康检查与体格生长监测
养育人要定期带婴幼儿参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0至6岁儿童健康管理。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在出院后1周内、满月、3月龄、6月龄、8月龄和12月龄时都要进行健康监测;1至3岁的幼儿则在18月龄、24月龄、30月龄和36月龄接受检查。通过这样的定期检查,能够及早发现消瘦、超重、肥胖、发育迟缓、贫血、佝偻病等健康问题,及时查找病因并进行干预。
同时,养育人可借助0至3岁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图进行家庭自我监测。要是发现儿童体重、身长(身高)等体格生长水平低于第3百分位或高于第97百分位,又或者出现生长速度平缓、下降或突增的情况,务必及时带孩子就诊。
心理行为发育监测与眼病防控
养育人需及时了解0至3岁婴幼儿的心理行为发育里程碑,积极配合“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等检查。这样能及时察觉发育偏异的可能和风险,以便进一步评估和开展早期干预。
在眼病防控方面,我们要提高对视力不良和近视的防控意识,主动带宝宝接受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先天性白内障等致盲性眼病,预防近视的发生。要保证宝宝有充足的睡眠、均衡的膳食和户外活动时间,减少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保持眼部清洁卫生。特别提醒,2岁以内不建议宝宝观看或使用电子屏幕,2岁以上每天累计观看或使用电子屏幕时间不超过1小时,每次不超过20分钟。
听力障碍预防、龋病防控与母乳喂养
日常养育中,要让宝宝远离强声或持续噪声环境,避免使用耳机。洗澡或游泳时要防止呛水和耳部进水,不要自行清洁外耳道,以防损伤,还要避免头部、耳部外伤和外耳道异物,以此预防听力障碍。
宝宝萌出第一颗乳牙时,就要开始清洁牙齿。可根据月龄选择纱布、指套牙刷、儿童常规牙刷等工具,早晚清洁。建议使用儿童含氟牙膏,米粒大小的用量即可。每次进食后喂白开水或清洁口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患龋风险评估,发现牙齿有颜色、质地及形态改变要及时就诊。
母乳是0至6个月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免疫活性物质和水分,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全部营养需求。母乳喂养有助于宝宝大脑发育,降低患病风险,减少成年后慢性病的发生,还能增进亲子关系。对于早产儿,母乳是首选喂养方式,提倡母亲亲自喂养。胎龄<34周、出生体重<2000克的早产儿或体重增长缓慢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添加母乳强化剂。
微量营养素补充、辅食添加与交流玩耍
足月儿出生后数日内开始,每天补充维生素D400国际单位,促进生长发育。纯母乳喂养的足月儿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足月儿4至6月龄时可根据需要适当补铁,预防缺铁性贫血。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儿,每天补充维生素D800至1000国际单位,3个月后改为每天400国际单位,出生后2周开始补充铁元素。
婴儿6个月起应添加辅食,在合理添加辅食基础上,可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及以上,早产儿在胎龄4至6月时添加辅食。添加辅食要遵循每次只添加一种新食物,由少量到多量、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引导宝宝逐步适应。制作辅食的食物种类丰富,包括谷薯类、豆类等7类,每日添加辅食种类不少于4种,且至少包含一种动物性食物、一种蔬菜和一种谷薯类食物。烹调方式以蒸、煮、炖、煨为宜,1岁以内婴儿辅食保持原味,不加盐、糖和调味品,1岁以后少盐、少糖,鼓励幼儿尝试多样化食物。
养育人要避免婴幼儿久坐超过1小时,保证幼儿每天身体活动时间至少3小时,其中户外活动时间至少2小时。亲子交流与玩耍对宝宝的成长也至关重要,我们要用心陪伴,给予宝宝足够的关爱和互动。
伤害预防与养育人的身心状态
安全是养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我们要随时排查和清除婴幼儿活动区域内的尖锐物品、可放入口鼻耳的小件物品或食物、破损玩具、不安全的运动娱乐设备和电器、药物、化学品等。护理时要动作轻柔,避免剧烈哭吵和脑部剧烈震荡。若怀疑宝宝遭受虐待或暴力,要及时寻求专业部门援助,并向公安机关等部门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养育人的身心状态会直接影响养育照护过程。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为宝宝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
总之,这份官方养娃指南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科学的育儿指导。让我们按照指南的建议,用心呵护每一个0 - 3岁的婴幼儿,陪伴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