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种视角如何重塑江南文化表达?

一、创作逻辑的颠覆:从“中心化剧场”到“野生影展”
2025年5月14日,《江南·十二场欢聚》短视频综艺4.0发布会在吴江举行,正式推出中国首个“自媒体短视频综艺”实验项目。这场发布会不仅标志着综艺形态的革新,更揭示了内容创作领域的范式转移:当150位年轻人用手机镜头重新定义江南,传统综艺的“导演中心制”正在被瓦解。
在总导演王可然看来,传统综艺如同“精密运转的钟表”,而《江南·十二场欢聚》则是一片“野生生长的雨林”。项目摒弃剧本、导演、设定“三无”原则,转而采用“三有”机制——有真我、有真事、有真创作者。150位来自全国高校的年轻导演,每天围绕“衣食住行”主题词,以自导自演自剪的方式创作1分钟短片。这些作品不追求工业标准的美学统一,而是通过“即时性、碎片化、去修饰”的拍摄,捕捉江南生活的原生肌理。
这种创作逻辑的颠覆,本质上是对“作者权威”的消解。正如发布会现场总编辑张越所言:“我们不再需要导演告诉观众‘什么是美’,而是让150双眼睛自己去定义江南。”当蒙古族选手用马头琴演绎评弹、彝族创作者将火把节与蚕桑劳作结合时,传统与现代的边界在镜头下自然消融。
二、技术赋能的深度:AI作曲与“数字游民”导演的崛起
项目的创新性不仅体现在创作机制,更在于对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布会现场,由AI生成的《长虹少年吟》主题曲引发热议。这首融合白居易、辛弃疾诗句的乐曲,其歌词由DeepSeek算法“喂养”古代诗文生成,曲调则由音乐人罗永娟与AI共同谱写,实现了“人机共创”的文化表达。
技术赋能更延伸至创作群体。150位年轻导演中,68%为“数字游民”,他们借助稳定器、剪辑APP等设备,在吴江的街巷、蚕房、丝绸厂间穿梭拍摄。这种“移动创作单元”模式,打破了传统综艺的固定场景:
- 时空折叠:一位00后导演用GoPro头盔记录从清晨采桑到深夜织造的全过程,1分钟短片浓缩24小时劳动美学;
- 交互叙事:观众通过扫码参与剧情分支,决定评弹艺人的下一句唱词,形成“千人千面”的观看体验。
吴江文旅集团负责人透露,项目已开发AR导航系统,游客扫描古桥二维码即可观看相关短片,实现“线下场景+线上传播”的闭环。
三、文化表达的进化:从“景观展示”到“生命叙事”
《江南·十二场欢聚》对江南文化的解构,呈现出三个维度:
- 去符号化
项目拒绝将评弹、丝绸等元素作为“文化标本”,而是通过素人视角激活其日常价值。例如:- 外卖骑手在送餐途中即兴演唱评弹片段,获赞“最接地气的非遗传承人”;
- 留学生用短视频记录奶奶制作辣酱的过程,意外带火“平望辣酱+盛泽烧卖”的美食CP。
- 代际对话
55岁的非遗传承人与20岁大学生组成“跨世纪创作组”,在蚕桑技艺体验中碰撞出“元宇宙养蚕”创意。这种代际碰撞被《新京报》评价为“文化基因的重组实验”。 - 全球在地化
来自墨西哥的留学生将龙舟竞渡与亡灵节结合,创作的《水上祭》短片在TikTok获500万播放量,证明江南文化可通过年轻化表达实现全球传播。
四、行业启示录:综艺工业的“反脆弱”转型
《江南·十二场欢聚》的成功,为行业提供三大启示:
- 内容生产民主化
项目验证了“UGC(用户生成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的融合可能。数据显示,大学生导演创作的短片中,73%包含专业级运镜,证明“技术平权”正在重塑创作生态。 - 商业价值重构
- 带动“短综+文旅”新模式:吴江丝绸企业通过选手短视频曝光,线上销售额增长300%;
- 开发“失败学”衍生品:高瀚宇NG片段合集成为企业培训素材,被《哈佛商业评论》收录。
- 技术伦理新边界
当AI参与文化创作时,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人文精神?项目组给出的答案是:“AI是画笔,人类才是画家。”所有AI生成内容均需经过非遗传承人审核,确保文化本真性。
五、未来图景:每个人都是江南的“文化接口”
项目总编辑樊启鹏在采访中描绘了愿景:“我们不是在造星,而是在造‘文化神经元’——每个创作者都是江南文化的传播节点。”这种去中心化模式,或将催生三大趋势:
- 内容民主化:2026年预计出现“全民导演节”,普通人可通过短视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 教育革新:北师大已开设《短视频人类学》课程,研究Z世代的文化表达方式;
- 产业升级:吴江计划建立“短视频创作者孵化基地”,将文旅资源转化为创作素材库。
正如发布会结尾的宣言:“江南不是一幅画,而是150种活法。”当综艺突破屏幕界限,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专业与草根的桥梁,或许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新时代的诞生——在这里,每个人都是文化的讲述者,每部手机都是文明的传声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