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高原上的能源奇迹:雅砻江的生态能源密码
在四川西部的崇山峻岭间,雅砻江如一条绿色丝带蜿蜒而过。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国家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这里正上演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能源革命。5 月 18 日,国际大坝委员会专题研讨会上,院士专家们聚焦雅砻江流域水风光蓄一体化基地建设,为全球低碳转型提供 “中国样本”。
(一)超级工程的规模图谱
- 装机体量:本阶段规划总装机 7800 万千瓦,相当于 3.5 个三峡电站(装机 2250 万千瓦)
- 绿色动能:年发电量超 1000 亿千瓦时,可满足 5000 万户家庭年用电需求,年减排二氧化碳超 8000 万吨
- 经济引擎:新增静态投资 3500 亿元,带动装备制造、建材等万亿级产业集群,高峰期创造就业超 31 万人次
从两河口高坝到锦屏地下厂房,从川西高原到攀西裂谷,雅砻江流域已形成 “水为基、风为翼、光为源、蓄为枢” 的立体开发格局。二滩水电站的拱坝雄姿、雅中换流站的银线飞架,构成了新时代的 “能源长城”。
二、院士智慧:破解新能源开发的世界级难题
(一)汪小刚:构建 “5+1” 一体化开发范式
针对风光能源的间歇性痛点,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汪小刚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
五个一体化:
- 资源配置:统筹流域内水能(1700 米落差)、风能(年均风速 6.5m/s)、太阳能(年日照超 2000 小时)资源,实现 “风停水光、水枯风补” 的时空互补
- 规划布局:在海拔 2000-4000 米梯度开发 “水风光储” 集群,如两河口片区以抽水蓄能为核心,光伏沿山脊布置,风电于山梁设阵
- 开发建设:推行 “共享交通网、共用营地、共保生态” 模式,减少重复建设,降低生态扰动
- 联合调度:建立流域级智慧调控中心,运用大数据算法实现水电机组(调节库容超 100 亿立方米)与风光电站的毫秒级协同
- 市场消纳:依托 ±800 千伏雅中 - 江西特高压通道,将清洁电力直送长三角,年输送能力超 500 亿千瓦时
一个支撑:呼吁国家层面出台《水风光蓄一体化开发管理办法》,明确开发主体权责、跨省区利益分配机制,打通 “资源 - 投资 - 消纳” 全链条政策堵点。
(二)钟登华:数字化重塑能源开发范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登华描绘了未来能源基地的智能图景:
- 数字孪生流域:构建涵盖地形、气象、设备的三维虚拟空间,实时模拟不同工况下的能源输出,预测精度提升至 95%
- 智能建造技术:在两河口水电站建设中,运用北斗导航无人碾压机群,使心墙填筑效率提升 40%,误差控制在 2 厘米以内
- 智慧运维体系:部署 5G 巡检机器人,对光伏板清洁度、风机齿轮箱温度等 1000 + 参数实时监测,故障响应时间从 2 小时压缩至 15 分钟
(三)许唯临:科技筑牢生态安全底线
针对高海拔地区生态敏感性,许唯临院士团队开展系列创新:
- 鱼类增殖放流:建成国内海拔最高的珍稀鱼苗培育基地,累计放流雅砻江特有鱼种(如长丝裂腹鱼)超 100 万尾
- 边坡生态修复:在锦屏水电站边坡运用 “客土喷播 + 藤蔓植物” 技术,使裸露岩面植被覆盖率从 5% 提升至 85%
- 碳汇监测系统:布设 100 个微气象站,实时监测流域碳汇量,预计基地全周期可固碳超 2000 万吨
三、绿色蝶变:从能源基地到发展引擎
在雅江县呷拉乡,牧民扎西的生活因能源开发而改变:曾经放牧的草场如今变身光伏园区,他成为园区的草管员,每月有 3000 元收入,还能照顾家庭。这是雅砻江流域开发带动乡村振兴的缩影。
- 民生红利:累计投入超 50 亿元建设移民新村,配套学校、医院 200 余所,惠及 20 万少数民族群众
- 产业升级:在攀枝花打造 “风光制氢 - 氢能冶金” 示范线,年减排钢铁行业碳排放 15%,推动 “钢城” 向 “氢城” 转型
- 技术输出:雅砻江开发模式已复制至金沙江、澜沧江流域,其 “水光互补” 技术更出口至巴基斯坦 SK 水电站,助力 “一带一路” 绿色发展
四、未来展望:打造全球清洁能源新标杆
当雅砻江的清流向东奔涌,一场关于能源革命的思考仍在延续。与会专家建议:
- 立法保障:推动《可再生能源条例》修订,明确水风光蓄一体化的法律地位
- 金融创新:发行 “绿色能源 REITs”,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地建设,降低融资成本
- 国际合作:依托国际大坝委员会平台,建立 “一带一路” 水风光蓄技术联盟,输出中国标准
- 生态补偿:按发电量提取 0.01 元 / 度的生态基金,用于流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雅砻江流域正以 “水光风蓄一盘棋” 的大格局,重新定义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这里不仅是清洁能源的供应地,更是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试验田。当高原的阳光照亮长三角的夜晚,当峡谷的劲风推动产业的革新,雅砻江的探索告诉世界:能源转型不是牺牲发展的选择题,而是人与自然共赢的方程式。
数据点睛
- 雅砻江流域调节库容达 148 亿立方米,相当于 1000 个西湖的水量
- 水风光蓄协同后,风光弃电率从 20% 降至 5% 以下
- 基地每开发 100 万千瓦装机,可带动当地 GDP 增长约 20 亿元
- 智能建造技术使工程建设周期缩短 15%,节约投资超 200 亿元
从 “蜀道难” 到 “能源通”,雅砻江的变迁是中国清洁能源开发的时代注脚。当院士专家的智慧融入峡谷的涛声,这片古老的土地正在书写属于未来的绿色传奇 —— 那是高山与平原的共鸣,是科技与自然的和鸣,更是人类与地球的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