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的阳光洒进恩平市恩城街道河南社区康园中心时,二十三位特殊劳动者已开启新一天的工作。剪线头、贴标签、组装零件,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在多重残疾的小健(化名)手中却格外郑重——这是他自食其力的证明。当记者问及收入时,腼腆的他竖起三根手指:"每月1554元,够买新球鞋了。"这个由恩平市残联打造的"天使助残"手工坊,正悄然改写着残障群体的命运轨迹。

一、破局:编织就业保障网
在传统认知里,残障人士就业如同攀登陡峭山崖。肢体三级残疾的小健曾辗转多家工厂碰壁,直到"天使助残"项目启动。项目负责人岑文雅带领团队建立"培训-生产-销售"全链条服务体系,将80名残障人士纳入稳定就业体系。针对不同障碍类型定制课程:视力障碍者学习音频设备组装,肢体不便者专注精细零配件加工,精神障碍群体则参与简单重复工序。
"培训不是走过场。"岑文雅指着墙上《无刷电机组装图解》说,"我们制作了300多条教学视频,每位学员要完成200小时实操训练。"这种近乎严苛的要求,换来的是产品合格率从初期的68%跃升至97%。如今的手工坊已与11家企业建立合作,涵盖电子元件、家居装饰等六大品类,年产值突破300万元。
二、赋能:重塑生命价值感
在工艺品展示区,小金(化名)正将彩绘杯碟装进定制礼盒。这位曾封闭自我的青年,如今能娴熟讲解产品故事:"这款星空灯罩用了三层渐变工艺..."通过"以残助残"模式,康复良好的学员担任技术指导,性格开朗者负责销售推广,形成互助生态圈。
更深层的改变发生在心灵层面。每月举办的"自立课堂"上,理财师手把手教存折使用技巧;心理辅导室配备沙盘游戏设备;端午节包粽子比赛时,聋哑学员用手语喊出"加油"。这些细节累积成强大的精神支撑网,让许多学员从"等着帮扶"转变为"主动成长"。数据显示,持续工作者中,85%的人重建社交网络,62%重拾生活信心。
三、创新:拓展融合新路径
手工坊的边界正在不断延伸。通过与镇街文明实践站共建"爱心专柜",残障人士作品走进社区生活空间;直播带货团队培训后,单场销售额突破万元;与企业联合开发的"公益订单"项目,既保证产能又提升社会影响力。更令人欣喜的是,部分学员开始自主创业——阿芳用制作头饰的收入开了网店,月营业额稳定在五千元左右。
政府、企业、社会的协同效应持续放大。市残联提供场地设备补贴,爱心企业定向采购,志愿者团队解决物流难题。这种"三位一体"模式被总结为"恩平经验",周边地区纷纷前来取经。正如岑文雅所言:"我们不仅要填满钱袋子,更要照亮心世界。"
夕阳西下,工坊里依然灯火通明。缝纫机的哒哒声、组装零件的咔嗒声交织成特殊交响曲。在这里,每个零件都承载着尊严,每件工艺品都闪耀着希望。当小健把工资卡递给母亲时,老人颤抖的手指透露着难以言表的欣慰——这不仅是收入的增加,更是生命价值的绽放。恩平正在书写的,是一曲充满温度的"春天的事业"进行曲。